
血液透析患者因频繁接触医疗操作,且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风险比普通人更高。一旦发生感染,不仅可能影响透析效果,还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对血透患者而言,预防感染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重视的“必修课”,而养成科学的护理习惯,正是抵御感染的关键。以下这5个护理习惯,血透患者需长期坚持,才能更好地守护自身健康。
做好血管通路护理,守住“第一道防线”
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也是感染的高发部位,做好通路护理是预防感染的首要任务。
1.日常观察通路情况:每天查看血管通路(如内瘘、导管)及周围皮肤,留意是否有红肿、发热、疼痛或渗液,若发现皮肤发红、按压有痛感,或有分泌物溢出,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避免感染加重。
2.保护通路不受损:穿衣服时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避免摩擦或挤压通路部位;睡觉时不要压迫有通路的一侧肢体,防止通路受压影响血流,增加感染风险。
3.避免通路污染:触摸通路前务必彻底洗手,不要用手随意抓挠通路周围皮肤;透析前后,配合医护人员做好通路的消毒工作,不擅自触碰消毒后的通路部位,防止细菌接触引发感染。
重视个人卫生,减少感染“源头”
血透患者免疫力较弱,良好的个人卫生能减少体表细菌滋生,从源头降低感染概率。
1.做好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身体,重点清洁透析通路周围皮肤、腋窝、腹股沟等易出汗部位,清洗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保持皮肤干燥;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沐浴露,避免使用碱性强或含酒精的清洁用品,防止损伤皮肤屏障。
2.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若出现牙龈红肿、疼痛或口腔溃疡,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口腔感染扩散。
3.勤洗手讲细节: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通路前,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搓揉时间不少于15秒;若不方便用水,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确保手部清洁无细菌。
合理调整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
均衡的营养能帮助血透患者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御感染的能力,饮食调整需科学合理。
1.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为身体修复和免疫细胞生成提供原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
2.避免生食或不洁食物:不吃生鱼片、生鸡蛋、未煮熟的肉类等生食,这些食物可能携带细菌或寄生虫;购买食材时选择新鲜、来源可靠的产品,烹饪时确保食物彻底煮熟。
3.注意饮食卫生:餐具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与家人共用牙刷、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品;剩菜剩饭需冷藏保存,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滋生。
保持环境清洁,打造安全“生活空间”
血透患者长期生活的环境,若存在较多细菌或病毒,容易增加感染风险,环境清洁不可忽视。
1.定期清洁居住环境:每天擦拭家中桌面、椅子、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每周彻底清扫房间,减少灰尘和细菌堆积,地面可用含氯消毒剂稀释后擦拭。
2.做好物品消毒:经常使用的水杯、餐具、毛巾等,定期用开水煮沸消毒;手机、遥控器等电子设备,可用酒精湿巾擦拭消毒,避免携带细菌。
3.保持环境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室内细菌和病毒浓度;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遵医嘱监测,及时发现感染“信号”
血透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遵医嘱做好监测,才能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尽早处理。
1.关注体温变化:每天定时测量体温,若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即使体温未明显升高,也需及时告知医生,排查是否存在感染。
2.留意异常症状:若出现咳嗽、咳痰、咽痛、腹泻、尿痛等不适,或通路部位、皮肤出现异常,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后对症处理。
3.定期配合检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检查,通过检查结果了解身体是否存在感染迹象,若指标异常,及时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或护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