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除了及时救治,科学的护理更是影响患者恢复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照护者,都需要掌握以下核心护理要点,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基础护理:守住生命安全底线
首先是体位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每2小时需翻身一次,翻身时要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拖拽导致皮肤破损;侧卧时可在背部、腿部垫软枕支撑,减轻局部压迫;平躺时可在足跟处垫软垫,预防足跟压疮。
其次是呼吸道护理。照护者需每天定时为患者拍背,拍背时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促进痰液排出;若患者痰液黏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雾化器湿化气道,帮助稀释痰液。
康复训练: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需遵循“早干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病情稳定后(通常是发病后1-2周)即可开始,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肢体功能训练是核心。若患者肢体无法自主活动,照护者需每天为其进行被动训练,包括活动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过度用力损伤关节;当患者肢体出现微弱活动时,可引导其进行主动训练,比如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抓握毛巾、握力球,或在床边练习抬腿、屈膝,逐步增强肌肉力量。
语言功能训练也不能忽视。部分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失语症状,表现为说话不清、无法表达或理解他人话语。训练时可从简单的单字、词语开始,比如教患者说“爸”“妈”“喝水”,再逐步过渡到短句、日常对话;也可通过卡片、图片辅助,让患者指认物品并说出名称,帮助恢复语言逻辑。
饮食护理:科学搭配,助力恢复
脑卒中患者的饮食需兼顾“营养均衡”与“安全易吞咽”,既要满足身体恢复所需,又要避免呛咳、误吸风险。
首先要调整饮食形态。若患者吞咽功能较差,可将食物制成糊状,比如将米饭、蔬菜、肉类打成泥状,加入适量水或汤汁调整稠度,避免食用干硬、黏性大的食物(如汤圆、年糕);饮水时可使用带吸管的杯子,或选择稠厚型饮用水,减少呛咳。进食时要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坐位,头部稍向前倾,小口慢咽,每口食物咽下后再喂下一口,避免一次喂食过多。
其次要优化饮食结构。日常饮食应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为原则:减少盐、酱油、味精等调味品的使用,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选择瘦肉、鱼类、鸡蛋、豆制品补充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制成泥状或榨汁),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脑卒中患者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二次中风风险,若出现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
心理护理:关注情绪,给予支持
脑卒中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生活无法自理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因此心理护理同样重要。
照护者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每天抽出时间陪患者聊天,倾听其需求和感受,避免让患者感到孤独;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若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拒绝配合护理等情况,不要指责或强迫,可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讲述有趣的事情转移其注意力,或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病情监测:警惕异常,及时就医
每天要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血糖,若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督促其按时服药,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血压一般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血糖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情况,若发现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模糊、肢体无力加重、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或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异常,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和科学的方法。掌握以上护理要点,不仅能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速度,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在照护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