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类型,其发病与遗传、免疫、胎盘缺血等因素相关。该疾病不仅威胁孕妇健康,还可能引发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严重并发症。科学的护理是控制病情、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
日常监测:精准把控血压波动
血压监测是妊娠期高血压护理的核心环节。患者需每日定时测量血压,重点关注晨起和睡前数值,并记录变化趋势。若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需立即就医。家庭自测应使用经过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以减少误差。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可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发现隐匿性高血压。此外,还需关注体重变化,每周体重增加超过0.5kg或出现踝部、小腿水肿且休息后不消退,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饮食管理:低盐高蛋白,均衡营养
饮食调整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患者需严格限制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5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及含钠调味品。同时,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豆制品、瘦肉等,以补充尿液中流失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样重要,建议每日食用500克以上蔬菜,以促进代谢。此外,需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选择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每周可安排1次无盐日,促进钠代谢,同时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以维持血容量。
运动指导:适度活动,促进循环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健康。患者可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每日步行20~30分钟、每周游泳2~3次或进行孕妇瑜伽。运动时需注意环境舒适,避免过热或过冷,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胸痛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运动频率建议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避免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运动还能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支持:缓解焦虑,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波动可能加重血压升高,因此心理支持至关重要。患者可通过孕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家属需避免在患者面前争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严重焦虑者,可寻求心理干预。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血管收缩风险。
用药规范:遵医嘱用药,定期评估
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产科医生指导,患者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如心悸、水肿等,并及时反馈医生。对于使用硫酸镁的患者,需监测膝反射及尿量,防止中毒。若合并其他疾病,需多学科会诊调整方案。用药期间需定期评估母婴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妊娠期高血压的护理需多维度协同管理。通过精准的血压监测、合理的饮食调整、适度的运动指导、有效的心理支持、规范的用药管理,可显著降低胎盘早剥、胎儿窘迫等并发症风险。护理过程中需动态评估病情变化,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及家属需积极配合,确保治疗措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妊娠期高血压虽凶险,但通过科学的护理与管理,绝大多数患者仍能顺利度过孕期,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