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中的磷是维持骨骼健康、能量代谢和细胞功能的关键元素,但当血磷浓度超过1.45mmol/L时,高磷血症便悄然威胁健康。对于慢性肾脏病(CKD)尤其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而言,高磷血症不仅是常见并发症,更是引发多系统损伤的“导火索”。
一、高磷血症的危害
骨骼系统
高磷血症会打破血钙-血磷平衡,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作用下,骨骼中的钙被过度溶解,引发肾性骨病,表现为骨痛、骨折风险升高,甚至身高缩短、行走困难。
心血管系统
过量磷会与血钙结合形成磷酸钙结晶,沉积在血管壁和心脏瓣膜,导致血管钙化、动脉粥样硬化加速。
皮肤与软组织
高磷血症患者常出现顽固性皮肤瘙痒,尤其在背部和四肢,夜间加重影响睡眠。长期抓挠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形成“瘙痒-抓挠-感染”的恶性循环。
神经系统
磷代谢紊乱可能引发神经传导异常,表现为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甚至癫痫发作。研究证实,血磷>1.94mmol/L的患者,认知障碍风险显著升高。
代谢紊乱
高磷血症会抑制肾脏1,25-二羟维生素D3合成,减少肠道钙吸收,导致低钙血症。典型症状包括手足麻木、肌肉痉挛,严重时可引发喉痉挛或心律失常。
二、血透患者控磷饮食:精准管理“磷摄入-吸收-排泄”全链条
血液透析是清除血磷的主要手段,但单次透析仅能清除约800mg磷,远低于每日摄入量(1000-1200mg)。因此,饮食控制是血透患者控磷的“第一道防线”。
(一)食物选择:优选低磷/蛋白比值食材
蛋白质来源:重质轻量
推荐:鸡蛋白(磷/蛋白比0.02)、血豆腐(磷/蛋白比0.09)、海参(磷/蛋白比0.05)。
限制:蛋黄(磷/蛋白比2.5)、虾皮(磷/蛋白比15.6)、坚果(如杏仁含磷725mg/100g)。
技巧: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按0.8-1.0g/kg计算,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蛋清)。
主食选择:粗细搭配降磷吸收
推荐:低磷大米(经温水浸泡后磷含量降低40%)、荞麦面(磷含量22mg/100g)、玉米面(磷含量12mg/100g)。
限制:全麦面包(磷含量358mg/100g)、糙米(磷含量332mg/100g)。
技巧:烹饪前将大米浸泡30分钟并反复搓洗,可去除30%-50%的磷。
蔬菜与水果:天然“磷调节剂”
推荐:白菜(磷含量12mg/100g)、冬瓜(磷含量12mg/100g)、苹果(磷含量11mg/100g)、猕猴桃(磷含量29mg/100g)。
限制:香菇(磷含量125mg/100g)、紫菜(磷含量350mg/100g)、菠菜(磷含量49mg/100g,需焯水后食用)。
技巧:每日蔬菜摄入量500g以上,其中深色蔬菜占1/2;水果200-300g,优先选择钾含量高的品种(如香蕉、橙子)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饮品与调味品:警惕“隐形磷”
禁止: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含磷酸盐添加剂,吸收率达90%-100%)。
推荐:白开水、淡茶;使用柠檬汁、醋代替酱油调味。
技巧: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如火腿肠、方便面),其磷添加剂含量可达天然磷的3倍。
(二)烹饪技巧:降低食物磷含量
水煮法:将肉类(如鸡肉、牛肉)切块后沸水煮5-10分钟,弃去肉汤再烹饪,可减少30%-50%的磷含量。
低温慢炖:炖煮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长时间高温导致磷溶出增加。
避免喝汤:肉汤、火锅汤中磷含量极高,血透患者应严格禁食。
(三)个体化方案:与营养师深度合作
磷负荷评估:通过3日饮食记录计算每日磷摄入量,结合血磷检测结果调整饮食。
分餐制:将每日磷摄入均匀分配至3餐+2次加餐,避免单次过量摄入。
营养补充:在控制磷的同时,确保维生素D、钙、铁等营养素充足,预防营养不良。
三、控磷饮食的“三大误区”与科学解答
误区一:“完全戒肉可降磷”
解答:肉类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完全戒肉会导致营养不良。应选择低磷肉类(如鸡胸肉、兔肉),并通过水煮法降磷。
误区二:“豆制品磷高不能吃”
解答:加工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磷含量仅为干豆的1/3,且磷吸收率低,可适量食用。需避免干豆、腐竹等高磷品种。
误区三:“血磷正常即可放松饮食”
解答:血磷水平受透析、药物等多因素影响,即使指标正常也需维持低磷饮食,防止血磷波动。
高磷血症的危害贯穿骨骼、心脏、皮肤等多系统,而血透患者的控磷饮食需兼顾营养需求与磷限制。通过科学选择食物、优化烹饪方法、制定个体化方案,患者可将血磷控制在目标范围,降低并发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