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常面临心理压力,糖尿病合并相关痛苦、焦虑情绪、抑郁症状以及睡眠障碍等问题非常普遍,对治疗和预后影响巨大。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改善血糖控制,对糖尿病相关的心理问题应给予更多关注。
糖尿病困扰是一种不太被熟知的情况,但大多数糖友都能很容易将其识别出来。糖友困扰是对糖尿病的一种情绪反应,是这种疾病带来的所有恐惧、担忧和负担的影响。这是糖友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自然反应,包括管理血糖水平、药物、医疗设备,以及影响我们做出决定的其他方式。有研究报告称,高达36%的1型和2型糖友存在糖尿病困扰。与抑郁症不同,糖尿病困扰并没有被定义为一种临床诊断,通常也不用药物治疗。实际上,糖尿病困扰应该得到治疗,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解释说,糖尿病倦怠是指患者陷入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停止监测血糖,甚至不去看医生。过度倦怠会使血糖飙升,对长期健康非常不利。与倦怠有关的忽视或粗心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这可能会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怕结果。
糖友焦虑症状较为常见,焦虑来源之一是对低血糖的恐惧,未达到血糖目标、胰岛素注射或输注、并发症的发生等也是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焦虑来源。抑郁症状和抑郁障碍在糖友中较为常见,大约影响四分之一的1型或2型糖友,以及糖尿病青少年的父母。对1型、2型糖友和妊娠糖友进行常规的抑郁症状筛查很有必要,女性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糖友常见的心理问题还包括对疾病并发症过分恐惧或焦虑、对疾病无法治愈的悲观、进食障碍、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或严重精神疾病。
糖友应如何面对和管理心理健康呢
正念减压法
2024年版糖尿病指南指出,基于正念的心理减压可有效减少糖友的焦虑、抑郁情绪。正念减压法是一个方便糖友居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念呼吸、正念静坐、正念行走、正念瑜伽、正念进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等。该方法可以调节患者注意力和情绪,树立信心,改变对自我的负面看法,增加患者对饮食、运动等日常自我管理行为的接纳。
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
一些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来源于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或认识不够全面,可以加入群体,增加社交、积极与外界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如糖友俱乐部等),跟其他糖友交流经验、互相支持,这种同伴支持模式能更有效地缓解糖友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心理弹性,使糖友具有正确应对和良好适应的能力,从而降低糖尿病相关痛苦、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多维度的社会心理支持
伴有焦虑、抑郁的糖友,其血糖控制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均增加,应定期规范筛查、评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此外,糖友要学会向医生、家人和朋友倾诉,如告诉他们你的担忧、管理糖尿病遇到的困难等,让他们了解你真实的状况,知道如何和何时需要提供帮助,如提醒你服药、和你一起锻炼或帮助你监测血糖等。
互联网远程医疗
在线糖尿病教育管理比传统的面对面教育能惠及更多人群,使患者就医更便捷。这使得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和同质化成为可能,让偏远地区的患者有机会获得同质化医疗保健。
设置合理的健康目标
比如完成适当的运动量、学习做糖友的菜谱等。学习监测血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参与社区活动,如健康讲座、义诊、志愿者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糖友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由于糖尿病早期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同时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不够全面,一些患者会产生不以为然的心态。有些患者在经过治疗,血糖成功下降至正常水平后,就自认为病已治愈,不但自行停药,还放松了对饮食的合理控制,直到血糖上升时才后悔莫及。药物治疗当然是重要的,同时还要重视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调适心理、戒烟限酒等,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糖尿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值得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如果你感到沮丧、不安或悲伤并对健康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请告诉临床医生。无论是糖友自身还是糖友的家人朋友,都要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保持好心情,树立信心,成功管理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