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绯阳  单位:沐川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0
446

骨折,往往在意外瞬间打破生活的平静。无论是因运动损伤、交通事故,还是日常不小心摔倒导致的骨折,后续的护理工作都至关重要。错误的护理方式不仅会延长恢复周期,还可能导致二次受伤,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掌握科学的骨折护理知识,是帮助患者顺利康复、规避风险的关键。

一、紧急处理:黄金时间的正确应对

骨折发生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正确的紧急处理能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减少二次损伤的风险。

1. 保持冷静,避免随意搬动

当发现有人骨折,施救者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避免伤者受到二次伤害。除非处于火灾、泥石流等极端危险环境,否则不要随意搬动伤者。因为随意搬动可能导致骨折断端移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和肌肉组织。例如,脊柱骨折患者若被不当搬动,可能损伤脊髓,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

2. 固定骨折部位

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前,可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如木板、硬纸板、杂志等,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固定时要注意,固定物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以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比如前臂骨折,可用两块木板分别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然后用绷带或布条固定。同时,固定的松紧度要适中,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则会影响血液循环。

3. 正确止血与冷敷

若骨折处伴有出血,应及时进行止血处理。对于较小的伤口,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若出血严重,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同时,在骨折部位进行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冷敷时,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冰块,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避免冻伤皮肤。

二、日常护理:康复环境的精心营造

骨折患者在治疗和恢复期间,良好的日常护理是促进康复、防止二次受伤的重要保障。

1. 舒适的休息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通风良好的休息环境至关重要。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控制在50%~60%,能让患者感到舒适,有利于身体恢复。同时,根据骨折部位和治疗方式,合理调整患者的体位。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卧床时,可在患肢下方垫软枕,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 营养均衡的饮食

骨折愈合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骨折愈合;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 D,如牛奶、虾皮、海带等,可增强骨骼强度。此外,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3. 预防并发症

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容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家属应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每2~3小时一次,防止压疮形成;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三、康复训练: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

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骨折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关键,但训练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受伤。

1. 早期康复训练

在骨折后的1~2周内,骨折部位尚不稳定,此时康复训练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即大腿肌肉绷紧、放松交替进行,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每组20~30次,每天3~4组。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

2. 中期康复训练

骨折后2~6周,骨折部位逐渐稳定,可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骨折部位相邻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关节骨折患者,可在床边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角度,避免过度用力。同时,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康复。

3. 后期康复训练

骨折 6 周后,骨折基本愈合,此时康复训练以恢复肢体功能和力量为主。可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哑铃等器械进行力量练习,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行走、上下楼梯、持物等。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可在辅助器具的帮助下进行,如拐杖、助行器等。

骨折后的护理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过程,从紧急处理到日常护理,从康复训练到心理调适,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身体健康。只有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位,才能有效避免二次受伤,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重返正常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