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烧心背后的“真凶”:胃食管反流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进食后,胸口突然出现一种火辣辣的灼痛感,仿佛有一团火在胃里燃烧,向上蔓延至食管,这种令人不适的“烧心”症状,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发出的信号。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食管和胃之间有一道“阀门”——下食管括约肌,它如同忠诚的卫士,只允许食物顺利从食管进入胃内,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然而,当这道“阀门”功能减弱,或是胃内压力过高时,胃酸、胃蛋白酶等强腐蚀性物质就会趁机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烧心、反酸等典型症状。
除了烧心和反酸,有些患者会出现胸痛,这种疼痛容易与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混淆;还有些人会出现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甚至因反流物刺激气道,引发慢性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这些多样化的表现,也使得胃食管反流病常常被误诊。
二、为何会患上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并非无缘无故找上门,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活习惯来看,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腹部压力,导致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为反流创造条件。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大量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以及暴饮暴食、睡前吃东西等不良习惯,都会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此外,吸烟、饮酒、喝咖啡等行为,也会对食管和胃部造成不良影响,削弱食管的抗反流屏障功能。
从疾病因素而言,某些疾病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如食管裂孔疝,它会破坏食管与胃连接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使胃排空延迟,胃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反流。此外,一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也可能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诱发胃食管反流。
三、科学应对,打赢抗反流“持久战”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如果反复出现烧心、反酸等症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进行初步判断,并可能安排一系列检查,如胃镜检查,它能直接观察食管和胃内的情况,判断食管黏膜是否受损;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动态监测食管内酸碱度变化,确定是否存在反流及反流程度;食管压力测定,则有助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通过这些检查,能够准确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它们能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强食管和胃的蠕动,加速胃排空,减少反流的发生;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能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等反流物对黏膜的刺激。一般来说,药物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严重并发症,或不愿意长期服药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将胃底部分折叠包绕食管下段,加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阻止反流。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日常防护,巩固疗效。治疗只是开始,日常防护对于打赢抗反流“持久战”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过饱;减少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以及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睡前3小时尽量避免进食,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在运动方面,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减轻体重、促进胃肠蠕动,但应避免在进食后立即运动。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关键,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加重反流症状,可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胃食管反流病虽然容易反复发作,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并做好日常防护,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最终打赢这场抗反流“持久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