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虹  单位:遂宁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5-10-15
54

提到麻醉,多数人认为是“医生打一针,病人睡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但实际上,麻醉是医学里集技术、经验与风险控制于一体的复杂学科,从术前评估到术后苏醒都关乎生命安全,远非“睡一觉”那么简单。它如同“隐形守护者”,在患者无意识时全程监控生命体征,为手术创造安全环境并精准控制疼痛,这背后是一套科学流程。

术前评估:为麻醉“定制安全方案”

1.基础健康筛查:医生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如高血压)、过敏史(麻醉药过敏)、用药史(部分药与麻醉药有不良反应),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判断患者心肺功能、代谢能力能否耐受麻醉。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哮喘患者需避开特定麻醉药。

2.手术类型匹配:麻醉方案要与手术难度、时长、部位精准匹配,不同手术的麻醉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方式不同。胃肠手术常加用肌松药,脑部手术则需严格控制麻醉深度。

3.患者心理沟通:除生理评估,医生还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多数患者术前焦虑,医生解释麻醉过程和可能感受以缓解紧张,稳定心理可减少应激反应、降低麻醉风险。

术中管理:“睡着”后的生命全程监控

1.生命体征实时追踪:麻醉医生用专业设备全程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关键指标,复杂手术还监测脑电活动、尿量。若术中血压骤降,医生需判断原因并补液、调药;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是气道梗阻,需清理气道或调整呼吸机参数。

2.麻醉深度精准调控:麻醉并非越深越好,过深会抑制呼吸和循环功能,过浅会导致“术中知晓”。医生依据手术进度和患者生命体征,动态调整麻醉药剂量和种类以维持合适状态,例如在手术关键阶段加深麻醉,在缝合阶段则减浅麻醉,为苏醒做准备。

3.疼痛与应激控制:手术创伤会引发应激反应,麻醉可阻断疼痛信号传递、抑制应激反应。除全身麻醉药,医生还会用局部麻醉药或镇痛药,减少手术区域疼痛刺激,让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手术并减轻术后疼痛。

术后苏醒:从“麻醉状态”到“安全清醒”的过渡

1.苏醒期分级监护:术后患者送麻醉恢复室(PACU),医生按苏醒程度分“深睡期”“浅睡期”“清醒期”并进行不同监护。深睡期观察呼吸,防止舌后坠;浅睡期防止患者因疼痛或躁动自行拔管;清醒期评估意识、肌力的恢复情况。

2.疼痛与并发症处理:术后疼痛是患者苏醒后的直观感受,医生会依据疼痛评分给予镇痛药物,同时预防恶心呕吐、寒战等常见并发症,例如使用止吐药减轻胃肠道刺激,并通过保暖缓解术后寒战。

3.苏醒标准评估:患者达到苏醒标准后才能离开恢复室,标准包括意识清醒、呼吸平稳、肌力恢复、生命体征稳定。老年或有基础疾病患者标准更严,部分需延长监护时间。

麻醉的分类:不止“全身麻醉”一种

1.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表浅手术,是“清醒状态下的无痛手术”。医生将局麻药物注射到手术区神经周围,阻断疼痛信号,患者全程清醒,仅手术部位无痛,常见于拔牙等。其优势是风险低、恢复快,对全身机体功能影响小,但不适用于大面积或深部手术。

2.区域麻醉:即“半身麻醉”,阻断身体某区域神经传导实现无痛,患者下半身或特定部位失去感觉但意识清醒。常见的有硬膜外麻醉(如剖宫产,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断腰背部神经)、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常用于下肢手术,药物注入脑脊液起效更快)。它能减少全麻药物用量,降低对呼吸循环的影响,适合老年或心肺功能差的人群。

3.全身麻醉:是“失去意识的深度麻醉”,适用于大型、复杂或需患者完全不动的手术(如开颅、心脏、腹腔大手术)。医生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给药,让患者进入“深度睡眠”,失去痛觉、记忆和自主呼吸,需呼吸机辅助。其优势是能满足各类手术需求,但对麻醉医生技术要求高,需全程精准控制药物剂量和生命体征。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安全性不断提升,但它始终是一项需要经验与严谨的工作。了解麻醉的复杂性,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疗工作者的付出,也能让患者在术前更安心——因为在“睡去”的背后,有一群专业的医生在全程守护,确保每一次手术都能在安全、无痛中完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