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就像人体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为全身供血。可要是这台“发动机”慢慢没劲了,泵不动血了,就是医生说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衰可不是突然就得上的,很多人都是从心功能正常一点点走到心衰的。尤其是下面这4类人,得格外小心,提前做好预防。
血压总居高不下的人
不少人觉得血压高点没啥大事,头晕了吃片药就行,其实这想法太危险了!血压长期高,就像让心脏天天扛着大包袱干活。正常情况下,心脏把血泵出去挺轻松的,可血压一高,血管里的压力就像给水管加压一样,心脏得用更大的劲才能把血送出去。时间长了,心脏肌肉就像累过头的人一样,会变得又厚又硬,最后可能连舒张都困难——本来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不了,血就没法好好流进心脏,慢慢就心衰了。
该咋预防呢?(一)少吃咸的:盐吃多了血压容易升高,做饭时少放盐,咸菜、酱油、味精也得少用,每天吃盐别超过5克(差不多一啤酒瓶盖的量)。(二)别熬夜、少生气:熬夜时身体像绷着的弦,血压容易飙升;生气时血压也会“蹭”地往上蹿,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每天早睡早起。(三)按时吃药、定期量血压:医生开的降压药别随便停,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量一次血压,记在小本子上,要是发现血压老是超过140/90mmHg,赶紧找医生调药。(四)没事多运动:每天抽半小时散散步、爬爬楼梯,别老坐着不动,运动能让血管更有弹性,血压也会更稳定。
血糖总控制不好的“糖友”
得了糖尿病的人,总觉得只要不吃糖就行,其实血糖长期高,对心脏的伤害很隐蔽。血糖就像“糖水”,天天泡着血管,时间长了,给心脏供血的血管会慢慢变窄、变硬,就像水管里结了水垢一样。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和氧,就会“饿”得没劲,慢慢收缩和舒张的功能都会变差。而且糖尿病还会影响心脏的神经,让心脏“指挥系统”出问题,时间久了也容易心衰。
得这么做才行:(一)把血糖“盯紧”了: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7mmol/L以下,饭后2小时血糖别超过10mmol/L,每隔3个月去医院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让它保持在6.5%以下。(二)吃饭别“由着性子”:主食别光吃细粮,掺点糙米、燕麦;肉、蛋、菜搭配着吃,别顿顿大鱼大肉,油炸的、甜饮料尽量碰都别碰。(三)每天“动一动”:吃完饭半小时散散步,或者跳跳广场舞,运动能帮身体消耗糖分,还能减肥——太胖了对血糖和心脏都没好处。
体重“超标”的胖友
现在不少人都是“喝口水都长肉”,可体重超标对心脏来说就是个“大负担”。人一胖,身体需要的血和氧就多,心脏得拼命工作才能满足需求,就像让小马拉大车一样。而且胖人往往血脂也高,血管里容易堆“油”,形成斑块,让血管变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影响。
想护心,先减肥:(一)先算算自己该不该减: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BMI。BMI超过24就算超重,超过28就是肥胖,得赶紧减了。(二)吃饭“量”很重要: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别吃到撑。可以用小盘子、小碗盛饭,看着多,实际吃不了多少。(三)减腰围更关键:男性腰围别超过90厘米,女性别超过85厘米,肚子大说明内脏脂肪多,对心脏危害更大,平时没事多揉揉肚子、转呼啦圈。
家里有人得过心脏病的人
要是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得过冠心病、心衰或者遗传性心肌病,那自己得心脏病的风险可比别人高不少。这就像“遗传密码”里可能带着容易得心脏病的“开关”,虽然不是一定会得,但比别人更容易被“触发”。尤其是家里人发病年龄比较早(比如男性不到55岁、女性不到65岁就得了心脏病),自己更得提高警惕。
预防要更“上心”:(一)从小养成好习惯:别觉得年轻就没事,抽烟、喝酒这些坏习惯趁早戒了,抽烟会让血管变脆,喝酒伤心肌,都是伤心脏的“凶手”。(二)定期做“心脏体检”:20岁以后,每年查一次血压、血脂、血糖,30岁以后可以加上心电图,40岁以后最好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看看心脏结构有没有问题。
心衰不是突然发生的,从心功能正常到心衰,中间可能有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缓冲期”。上面这4类人,只要提前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得心衰的风险。其实护心也没那么难,无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好心态、定期做检查。心脏是自己的,可别等它“罢工”了才后悔,从现在开始好好对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