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乳腺癌病例高达226万例,占所有癌症的11.7%。随着医学进步,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超过90%。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病因、症状到防治体系,系统解读这一“粉红杀手”,帮助每位女性掌握科学防癌的主动权。
一、流行病学:这些数据与每个人都相关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年新发病例约42万例,相当于每76秒就有一名女性确诊乳腺癌。城市发病率是农村的2倍,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乳腺癌发病高峰为45-55岁,但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临床发现40岁以下患者占比已达20%。虽然发病率攀升,但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早诊早治率的提升。对比2005年与2020年数据,早期诊断率从30%提升至57%,直接推动5年生存率从73%升至83%。
二、病因解析:不只是基因在作祟
乳腺癌是遗传、激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遗传因素,约5%-10%的乳腺癌病例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终生患癌风险达70%。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因携带BRCA1突变选择预防性乳腺切除,引发全球关注。但需注意:有家族史≠必然患病,需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2)激素暴露,长期接触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被认为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晚育(>35岁)的女性风险升高。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化妆品、保健品或避孕药需警惕。(3)生活方式,肥胖(BMI>30风险增加50%)、饮酒(每天1杯风险增10%)、久坐、体育活动量低等均被证实与乳腺癌发病相关。(4)环境因素:如接触放射线或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5)乳腺良性疾病,非典型增生患者风险是常人4-5倍,需密切随访。
三、临床表现:这些信号别忽视
乳腺癌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无痛肿块,70%患者首发症状为单侧乳房无痛性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2)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牵拉皮肤)、“橘皮征”(淋巴水肿)等。(3)乳头异常,如血性溢液、乳头凹陷或糜烂等。(4)腋窝肿块,癌细胞转移至淋巴结的表现。(5)还包括其他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信号,如乳房持续瘙痒(需排除湿疹样癌),乳房大小或形状突然改变,非周期性乳房疼痛(尤其绝经后)等。
三、检查与诊断:精准筛查的黄金法则
乳腺癌的检查包括自我检查、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1)自我检查,通常在每月月经结束后7天进行,包括看(对镜观察乳房对称性、皮肤变化)、触(三指并拢螺旋式按压,50%肿瘤好发于外上象限)和挤(轻捏乳头观察有无溢液)三个步骤。(2)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乳房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异常。(3)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光片、乳腺超声和MRI扫描,用于检查乳房内部结构。(4)病理活检:空心针穿刺或微创旋切获取组织,进行免疫组化(ER/PR/HER2检测)指导治疗,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四、防治体系:三级防御缺一不可
采取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包括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9);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降低20%风险);科学哺乳(哺乳12个月以上风险降低4.3%);避免雌激素滥用。(2)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普通人群:40岁起每年1次超声联合钼靶;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或基因突变):筛查年龄提前至25岁,每6个月检查。(3)三级预防(规范治疗),手术治疗包括保乳术(肿瘤<3cm)或全乳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减少并发症;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降低2/3局部复发率);靶向治疗,HER2阳性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显著改善预后;内分泌治疗,ER阳性患者需坚持5-10年使用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
结语
总之,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对女性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通过加强公众对乳腺癌的认识,推广科学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这种疾病,提高生存率。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乳腺健康,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关爱自己,关爱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赢乳腺癌防治战役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