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常常象征着温暖、光明和积极向上;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阳光的另一面,却是一位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超过90%的皮肤癌与阳光中紫外线的暴露相关,且近30年全球皮肤癌发病率年均增长4%-8%,远超其他癌种。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事实:我们每天接触的阳光,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皮肤细胞的命运。
紫外线主要包括UVA和UVB。波长较长的UVA(320-400nm)能穿透玻璃、云层和衣物,直达皮肤真皮层,像慢性毒药般持续破坏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而波长较短的UVB(280-320nm)虽然仅有少部分能穿过臭氧层到达地表,但却是造成表皮细胞DNA直接损伤的元凶。最可怕的是它们的协同效应:UVA会削弱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使UVB引发的基因突变更难被纠正。他们如同配合默契的犯罪搭档,这种双重打击让皮肤细胞的修复与抗癌机制逐渐崩溃。初期仅表现为晒斑、肤色不均或皮肤过早老化,久而久之就会变成皮肤癌了。
皮肤癌的类型有很多。基底细胞癌像潜伏的地雷,多见于长期受晒的面颈部,多数初期只是珍珠样小结节,逐渐会慢慢侵蚀深层组织;鳞状细胞癌如同暴烈的火种,好发于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表面常覆盖鳞屑,转移风险较高;最凶险的黑色素瘤堪称“癌中猎豹”,可能从一颗不起眼的小痣演变而来,发展迅速且极具侵袭性。
那我们应该怎么预防皮肤癌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防晒!
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防晒霜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防晒霜“SPF”和“PA指数”的含义。“SPF”即防晒系数,它是衡量防晒霜抵御紫外线UVB能力的指标,反映了产品对皮肤防晒保护的时间长短。例如,SPF30意味着能将皮肤对UVB的防护时间延长30倍。而“PA指数”是衡量产品对紫外线UVA防护能力的指标,PA值以“+”表示防护强度,加号越多,防护效果越强。例如,PA+:延缓晒黑时间2-4倍,防护约4小时;PA++:延缓4-8倍,防护约8小时;PA+++:延缓8倍以上,防护约8小时以上;PA++++:延缓16倍以上,防护约16小时。
但实际情况是,近50%的人们使用防晒霜的用量都不足推荐的标准用量2mg/cm²,这会使实际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个防晒关键知识点:
(1)防晒产品的选择:需结合场景选择,如日常通勤推荐用SPF30/PA+++的产品,户外运动需选择防水型产品且每2小时补涂,滑雪、登山、海滩等户外强紫外线场所则推荐使用SPF50+/PA++++的产品。
(2)防晒产品的使用:推荐标准用量是 2mg/cm² ,成人脸部的平均面积约500cm²,每次涂抹覆盖全脸则需要约 1克的防晒霜,约等于 1枚1元硬币的体积,且建议使用打圈涂抹的方式,会使防晒霜更均匀地分布。
(3)户外时间的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紫外线强度占全天的80%,这个时段应尽量避免直晒。
(4)衣物用品的选择:普通衣物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仅为5左右,专业防晒衣至少为40,而UPF50+的专业防晒伞可阻挡98%以上的紫外线;同时建议佩戴宽边帽、太阳镜。
如果“防晒”是预防皮肤癌的第一步,那么“自我检查”就是预防皮肤癌的第二步了。定期检查身上的每一个斑点,要牢记ABCDE法则(不对称、边界不清、颜色斑驳、直径>6mm、进展迅速),一旦发现以上异常,及时就医。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皮肤癌的患者,一定要尽早手术治疗,同时整形外科医生会尽最大可能恢复患者的容貌与美观。但是,如果很不幸癌细胞已扩散,或患上了恶性程度很高的皮肤癌,那么即使神仙也爱莫能助了。
所以,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明智!正确的防晒如同给皮肤穿上了隐形盔甲,定期的皮肤检查如同为细胞设置了安全屏障,尽早的就医治疗更是给生命的投保。科学防晒,对皮肤癌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