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丹丽,彭琳   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6-27
2723

在重症监护室(ICU)里,患者往往病情危重、意识不清,甚至需要留置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动脉导管等多种生命支持装置。然而,部分患者由于疼痛、谵妄或躁动,可能无意识地拔除导管,甚至坠床、自伤或伤及他人。这时,医护人员可能会使用约束带、约束手套等安全约束工具来有效限制患者的肢体活动,达到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目的。然而,如何正确使用约束带,如何减少其带来的心理与身体负担,却是ICU护理中一门重要的学问。

1.ICU患者为何需要约束

(1)意识障碍:如颅脑损伤、药物中毒、术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挣扎,导致意外拔管或坠床。

(2)谵妄:ICU环境中缺乏昼夜节律,患者没有时间概念,频繁的医疗操作和陌生的环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错乱、幻觉,甚至攻击医护人员。

(3)治疗需要:部分治疗(如CRRT、ECMO等)要求患者保持体位稳定,否则可能影响疗效。  

2.约束带的使用困境

(1)心理冲击:清醒的患者被约束时,可能会感到恐惧、愤怒。许多患者认为约束带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与尊严。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解释约束的必要性,并提供心理安抚,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家属的误解:家属看到亲人被“捆绑”在病床上,往往会心疼甚至愤怒。如果不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部分家属可能擅自解开约束带,导致患者意外拔管或摔伤。因此,在进行保护性约束前做好家属的沟通至关重要。

(3)损伤风险:约束带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拉伤、皮肤破损或骨折;约束带材质不够柔软或约束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局部组织受压,形成压疮;约束固定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易导致臂丛神经损伤。

3.如何科学使用约束带

(1)评估约束必要性

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入室及发生病情变化时进行评估: 患者是否有拔管、坠床的高风险?是否可以通过镇静,镇痛药物或心理安抚减少躁动?约束带≠第一选择,而是最后的保护手段。

(2)规范操作,避免伤害  

必须进行约束时应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如软性约束带、带有衬垫的腕带,避免使用粗糙材料。使用过程中,应放置衬垫,松紧度以能插入1~2根手指为宜,固定时应将肢体摆放至功能位,应每小时观察并记录受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活动及感觉等,每2小时定时松解一次,并改变约束姿势。

(3)加强人文关怀,解释约束原因

对清醒患者和家属耐心说明,减少心理抵触。减少约束时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早解除约束。提供心理支持: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患者,避免让其感到被“抛弃”或“惩罚”。

(4)合理镇静与镇痛

对于因疼痛或谵妄导致躁动的患者,优化镇静和镇痛方案可能比约束更有效。

(5)非药物干预

如减少噪声,调节灯光,尽量能够让患者感知到昼夜变化,必要时可让家属短时探视,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与不安。

4.未来展望

对于重症患者来讲,“保护性约束”作为一种临时性干预措施,成为保障其安全的关键手段。未来,借助科技的力量和伦理法律的保护,四肢约束带的使用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和人性化,更加合理与有效。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约束的核心仍然是“保护”而非“控制”。医护人员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患者的尊严与自由。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牢记,要始终把患者的权益放在第一位,让医学不仅仅成为治愈的手段,更要成为一种关爱的表达。

5.结语

ICU的保护性约束如同登山者的安全绳,看似限制自由,实为坠落时的生命保障。现代医学用科技为其注入温度,用伦理为其标定边界,用法律为其铺设轨道。当我们暂时握住患者失控的双手,握住的不仅是躁动的肢体,更是重获健康的可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