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腾飞  单位:晋江市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430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相关手术量超百万例。对于这类患者而言,麻醉不仅是手术顺利开展的前提,更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核心环节。本文将从麻醉前评估、术中管理、术后恢复等环节,揭秘麻醉医生如何以专业力量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筑起安全屏障。

一、术前评估:精准“排雷”,定制方案

1.多维度风险筛查

麻醉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病史,重点关注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若合并三支血管阻塞,术中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等也是重要参考指标。

2.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

心脏超声、冠脉造影、脑部CT等检查是评估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于心脏黏液瘤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活动度,为麻醉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查则聚焦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等指标,避免术中出血或血栓风险。

3.个性化麻醉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麻醉医生会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例如,老年患者或心功能较差者,可能优先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干扰;而复杂心脏手术则需全身麻醉配合体外循环,确保心肌氧供。

二、术中管理:分秒必争,守护生命

1.生命体征“全天候监控”

麻醉医生通过心电监护、有创血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等设备,实时掌握患者心率、血压、血氧等指标。例如,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血压波动可能导致夹层破裂,麻醉医生需将收缩压控制在90-110mmHg,同时避免心率过快加重心肌耗氧。

2.血流动力学“精准调控”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血流动力学变化极为敏感,麻醉医生需根据手术进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例如,体外循环结束前,通过体外循环系统注入麻醉药物,避免脱离体外循环后心肌抑制;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在丙泊酚中加入少量氯胺酮,既能提供麻醉深度,又能维持循环稳定。

3.应急处理“快准稳”

术中可能突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麻醉医生需迅速判断原因并处理。例如,心脏复跳后若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需立即电复律并调整电解质平衡;若发生瘤栓脱落导致肺梗死,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调整呼吸参数。

三、术后恢复:多模式镇痛,加速康复

1.疼痛管理“阶梯化”

术后疼痛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采用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神经阻滞等联合镇痛方案。

2.早期活动“科学指导”

术后长期卧床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麻醉医生会联合外科团队,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例如,心脏手术后24小时内,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术后48小时若生命体征平稳,可尝试坐起或站立。

3.心理支持“全程陪伴”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因病情复杂产生焦虑情绪,麻醉医生会通过术前沟通、术后随访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例如,术前向患者解释麻醉流程,术后告知恢复进展,增强其康复信心。

四、患者须知:科学配合,共筑安全

1.术前准备“三严格”

严格禁食禁水:术前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小时禁饮清水,避免术中反流误吸。

严格戒烟戒酒:术前2周戒烟,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术前3天禁酒,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严格遵医嘱用药:高血压患者需继续服用降压药,但需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麻醉的药物。

2.术中配合“三放松”

放松心态: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放松体位:根据麻醉医生指导保持舒适体位,避免突然移动。

放松呼吸:气管插管时避免呛咳,术后配合呼吸训练。

3.术后康复“三坚持”

坚持疼痛管理:按时服用镇痛药物,避免因疼痛影响康复。

坚持早期活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量。

坚持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心脏功能及脑血管情况。

结语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麻醉管理,是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未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麻醉安全将得到更坚实的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