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洁  单位:佛山复星禅诚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4

在现代医疗过程中,镇静镇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和诊疗操作中,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缓解焦虑,从而顺利完成治疗。镇静镇痛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开启一种类似“强制休眠”的状态,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安全度过医疗过程。本文将系统介绍镇静镇痛的原理、应用及监测管理,帮助大众深入理解这一关键医疗技术。

镇静镇痛的基本原理

镇静作用的机制。镇静药物的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大脑中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功能来发挥效果。GABA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负责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镇静药物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使得神经元更难被激活,减少大脑皮层和脑干神经元的活动。这种神经活动的抑制,会使大脑整体兴奋水平下降,导致患者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与自然睡眠不同的是,这种状态是可控且可逆的,患者的意识水平被有效降低,表现为放松、安静甚至昏昏欲睡,但仍可通过刺激唤醒。

镇痛作用的机制。镇痛药物的作用是干预疼痛信号的传导和中枢处理,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疼痛信号由受损组织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通过脊髓传递至大脑的疼痛中枢。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中最常用的镇痛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结合,阻断或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这种结合不仅减弱了疼痛信息的传入,也会影响大脑对疼痛的感知,使患者感觉疼痛减轻。同时,阿片类药物还能提升患者的镇静状态,减少痛苦和焦虑,达到更佳的镇痛效果。

镇静镇痛药物的联合使用。临床上,为了提高镇静和镇痛效果,常将镇静剂和镇痛剂联合使用。单独使用镇静剂可能无法完全缓解疼痛,而单独使用镇痛药则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或不安。联合用药不仅能使患者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还能有效控制疼痛,提升舒适度。此外,联合使用可以减少各自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风险,如呼吸抑制和血压波动等问题。通过合理配比,两种药物互补,形成协同效应,确保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既不感到疼痛,又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镇静镇痛在临床中的应用与监测

应用场景。镇静镇痛技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需要患者保持安静且疼痛控制严格的场合。比如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需通过镇静控制人机对抗(如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同时联合镇痛缓解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的不适感。内窥镜检查时,患者往往会感到紧张和不适,镇静剂和镇痛剂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不适感,提高检查的顺利完成率。在介入手术中,如心脏导管置入、血管造影等,镇静镇痛保证患者无痛且情绪稳定,减少术中活动风险。创伤急救中,镇静镇痛不仅用于缓解疼痛,更可通过降低应激反应(如儿茶酚胺释放)预防疼痛性休克,同时为清创、缝合等操作创造条件。

生命体征的监测管理。镇静镇痛过程中,患者进入一种“强制休眠”状态,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生命体征的稳定尤为关键。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心率和血压反映循环系统状态,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检测呼吸功能是否正常,二氧化碳分压则帮助判断呼吸是否充分。通过实时监控这些指标,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异常,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在安全“绿灯”区。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镇静镇痛药物虽然有效,但使用时存在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潜在风险。呼吸抑制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呼吸浅、慢甚至暂停,可能导致低氧血症。循环功能障碍表现为血压波动或心率异常,严重时影响器官供血。医护人员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镇静镇痛药剂量,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或血流动力学干预。此外,需警惕药物过敏反应和镇痛耐受性,通过多学科协作保障患者安全,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结语:镇静镇痛技术通过诱导可控的“强制休眠”状态,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焦虑,保障了生命体征的稳定安全。其核心在于合理利用镇静剂和镇痛剂的联合作用,精准调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痛觉传导。临床中,配合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与并发症防控,确保患者在手术和诊疗过程中保持“绿灯”般的安全状态。随着技术的发展,镇静镇痛将继续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体验,成为现代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