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丽容  单位:广元市昭化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4
2595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以视神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眼科疾病,其最危险的特点是病程隐匿、不可逆。一旦视神经受损,即使通过治疗也难以完全恢复。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对于保护视力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早期发现的重要性以及干预与治疗策略三方面,为大众提供全面的科普知识。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类型

青光眼本质上是视神经纤维的进行性损害。多数青光眼与眼内压升高相关,但低眼压型青光眼也提示,血流和神经敏感性异常亦可致病。主要机制包括:

眼压升高:房水生成与排出失衡导致眼压升高,持续压力使视神经纤维缺血凋亡。

血流异常:即使眼压正常,视神经供血不足亦可导致损害,低眼压型青光眼尤为明显。

遗传与年龄因素:家族史、年龄增长、近视、高血压等均增加风险。

青光眼可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两大类:

开角型青光眼:是最常见的类型,病程隐匿,早期多无症状。视神经受损缓慢,常在视野缺损明显时才被发现。

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急骤,表现为眼痛、头痛、视力下降、眼睛充血等症状。虽然症状明显,但如果处理不及时,也可造成不可逆视力损害。

认识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大众理解早期筛查和干预的重要性。视神经损伤一旦形成,无法再生,因此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因成为关键。

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青光眼的隐匿性使其成为“沉默的视力杀手”,很多患者在初期完全没有感觉。然而,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显著减缓视神经损害,延缓病程发展。早期发现主要依赖于眼科专业检查,而非单纯依靠自我感受。

1.常规眼科检查

眼压测量:是青光眼筛查的基础手段。眼压升高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眼压正常并不排除青光眼。

视神经乳头观察:通过裂隙灯和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观察视神经纤维厚度及乳头凹陷情况,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视野检查:用于检测视神经功能状态。即使患者主观上没有视力下降,通过标准化视野检测也能发现早期缺损。

2.高风险人群的重点筛查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青光眼相关检查。

有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的人群属于高风险群体,需要更频繁的检查。

曾有眼外伤或眼部手术史的人,也应定期监测眼压和视神经状态。

早期发现的核心意义在于,可以在视神经损害尚轻微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延缓或防止不可逆视力丧失。研究显示,如果在视神经损害尚不明显时进行治疗,患者长期视力保留率可显著提高。

干预与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药物干预主要通过降低眼压来减轻视神经压力。常用药物包括:

前列腺素类似物:增加房水外流,是目前最常用的首选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减少房水生成,适用于多种类型青光眼。

α2受体激动剂和碳酸酐酶抑制剂:辅助药物,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控制眼压。药物治疗的优势是非侵入性,但需要患者长期规律使用,依从性差可能影响疗效。

2.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可用于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改善房水排出或解除虹膜与角膜的阻塞,降低眼压。激光治疗操作相对安全,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或替代方案。

3.手术治疗

当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干预,包括小梁切除术、引流装置植入术等。手术目的在于建立新的房水排出通道,从而长期控制眼压。手术具有侵入性,需要专业眼科团队操作,但在高危患者中,手术往往是挽救视力的关键手段。

除了临床治疗,患者日常生活管理也不可忽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用眼、控制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定期复查眼压和视野,都有助于延缓青光眼进展。

结语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视神经损害性疾病,其隐匿性和进行性决定了早发现、早干预的必要性。通过了解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掌握早期筛查方法,并结合科学的干预和治疗策略,公众可以有效降低致盲风险。大众应重视眼科定期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及时发现异常并接受专业治疗,是保护视力、延缓病程的关键。青光眼虽不可逆,但通过科学干预,完全可以实现视力长期保留与生活质量的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