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输尿管结石“找上门”,疼痛难忍。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由尿液中矿物质结晶聚集而成,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会引发剧痛、血尿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除配合治疗外,科学护理也很重要,能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降低复发风险。
一、认识输尿管结石
1.结石形成机制:
①晶体沉淀:尿液中钙离子、草酸根离子等成石物质浓度超溶解度极限,过饱和析出微晶体,此为结石形成初始阶段。
②核心形成:尿液中脱落上皮细胞、细胞碎片或异物作核位点,微晶体沉积,随晶体持续沉积聚集,结石核心增大成肉眼可见结石。
③危险因素:代谢异常(如高钙尿症)、尿流动力学改变、尿路感染、饮食习惯(高蛋白高盐饮食)及遗传易感性等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响结石形成,构成危险因素群。
2.典型临床症状分级表现
①轻度症状:患者或仅间歇性腰部隐痛、钝痛,可耐受,不影响日常活动;部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结石,无明显自觉症状。
②中重度症状:典型为突发性剧烈腰痛(肾绞痛),呈刀割样,放射至下腹部及会阴部,伴恶心呕吐、肉眼血尿、尿频尿急等;严重者有寒战高热等感染征象,甚至致肾功能损害。
二、肾结石护理要点
1.饮食护理
①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是预防和护理输尿管结石的关键。患者每天应摄入2000 - 3000毫升以上水分,这样能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促进结石排出。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避免含咖啡因、酒精及高糖饮品。建议养成定时饮水习惯,特别是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适量饮水。
②调整饮食结构
(1)限制高草酸食物:草酸是结石重要成分,菠菜、苋菜等食物草酸含量高,应适当限制。食用含草酸丰富蔬菜可先焯水。
(2)控制钙的摄入:近年研究表明适当摄入钙可降低结石形成风险,但应避免过量摄入高钙食物,如牛奶等,同时避免同时服用钙剂和富含草酸的食物。每天钙摄入量控制在800-1000毫克。
(3)减少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海鲜等会使尿酸升高,诱发结石。患者应减少此类食物摄入,多吃苹果、香蕉等新鲜蔬果,有助于维持尿液酸碱度平衡,促进结石排出。
(4)低盐饮食:高盐饮食会促进结石形成。患者应减少食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同时减少酱油、咸菜等高盐调味品使用。
2.疼痛护理
①疼痛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发作时间。输尿管结石疼痛多为突发性剧烈绞痛,可放射至下腹部、会阴部及大腿内侧。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且伴有发热、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因为这可能提示输尿管梗阻合并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②缓解疼痛方法
(1)体位调整: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如侧卧位减轻疼痛。疼痛难忍时,在安全前提下适当变换体位,寻找缓解姿势。
(2)物理止痛:采用局部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疼痛部位,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注意避免烫伤。
(3)药物止痛:在医生指导下,依疼痛程度用药。轻度疼痛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剧痛时可能需肌注或静滴强效止痛药,如哌替啶。用药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
3.预防复发护理
①定期复查:输尿管结石复发率高,患者治疗后应定期复查。建议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做泌尿系统超声、腹部X线或CT等检查,观察有无结石残留或复发。此后每年至少复查1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
②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增强体质、促进尿液排出、减少结石形成,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导致脱水。同时,积极治疗可能引发结石的原发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路梗阻等。
总之,输尿管结石疼痛难忍,但患者和家属掌握科学护理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与乐观心态,就能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降低复发风险,早日摆脱结石困扰,恢复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