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雪梅  单位:新都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3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问题,约85%的足月儿及绝大多数早产儿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黄疸的出现常使新手父母忧心不已,而准确辨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新生儿黄疸从何而来?

新生儿黄疸源于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胆红素主要来自衰老红细胞的破坏,正常情况下由肝脏处理并排出。但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无法高效处理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堆积,引发黄疸。

二、生理性黄疸特点及应对

(一)生理性黄疸特点

1.出现时间规律: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暂时失衡。例如,足月儿通常在出生后的第2-3天,皮肤和巩膜开始微微发黄。

2.黄疸程度较轻: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257μmol/L(15mg/dl)。外观仅面部和躯干轻微黄染,手心和脚心通常不黄。

3.消退时间明确:足月儿7-10天内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到3- 4周。随肝脏功能完善,胆红素代谢恢复正常,黄疸自然消退。

4.一般状况良好:新生儿精神反应佳,吸吮有力,体温、体重增长正常,无其他系统症状。

(二)生理性黄疸应对

无需特殊治疗,保证充足喂养,促进排便以利胆红素排出。家长需每日观察黄疸变化。

三、病理性黄疸特点、危害与应对

(一)病理性黄疸特点

1.出现时间: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可能存在严重病因,如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

2.黄疸程度:程度重,皮肤呈金黄色,可波及四肢、手心和脚心。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3.消退情况:消退时间延迟,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未退,或退而复现。

4.伴随症状:宝宝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不爱吃奶、呕吐、发热、抽搐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等疾病。

(二)病理性黄疸危害与应对

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治疗,过高的胆红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性脑损伤,影响智力和神经系统功能。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在家初步判断与家长教育

(一)初步判断方法

1.观察皮肤黄染程度:自然光线下,仅面部发黄为轻度;躯干黄为中度;四肢和手足心黄染为重度。

2.测量胆红素水平: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定期测量并记录,为医生判断提供参考。但初步判断仅作辅助,不能替代专业诊断,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二)家长教育重点

1.误区澄清:晒太阳不能替代光疗,且增加晒伤风险;黄疸“退了又黄”需排除病理因素。

2.预警信号告知:牢记“24小时警报”,出生当日出现黄疸必须就医;关注“三黄标准”,即手足心黄、大便白、眼神呆,提示需紧急干预。

五、特殊类型黄疸处理

1.母乳性黄疸:纯母乳喂养儿,生后1周出现,2- 3周达高峰,可持续4 - 12周,血清总胆红素(TSB)多<257μmol/L,排除其他病因后确诊。无需停母乳,可分次喂养或增加配方奶补充,TSB>221μmol/L时建议光疗,无需使用退黄药物。

2.溶血性黄疸(如ABO溶血):早期识别要点为生后24小时内TSB每小时上升>0.5mg/dl,伴贫血(血红蛋白<120g/L)、肝脾肿大。干预原则为立即予免疫球蛋白(1g/kg)阻断溶血,光疗联合白蛋白治疗,严重者需换血。

六、护理建议

1.生理性黄疸: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胎便排出,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睡眠。

2.病理性黄疸:配合医生治疗,如蓝光照射。注意宝宝眼罩是否滑落,及时调整;照蓝光后皮肤可能干燥,遵医嘱涂抹婴儿润肤霜保湿。

结语

总之,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准确辨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有疑虑及时咨询医生或就医,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