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肿瘤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其实,胃肿瘤的发生与生活习惯、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部分人群因存在明确高危因素,成为胃肿瘤的 “偏爱” 对象。及时识别这些高危人群并做好筛查,是实现早诊早治的关键。
一、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者:胃黏膜的 “隐形破坏者”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胃内强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我国感染率约 50%。它通过口 - 口或粪 - 口传播,定植胃黏膜后持续释放毒素,引发慢性炎症。
Hp 感染会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 - 修复,长期可引发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异型增生(癌前病变),最终可能进展为胃癌。研究显示,Hp 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6倍。
筛查建议:
推荐尿素呼气试验(无创、准确率高)或胃镜活检检测感染。
确诊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根除,疗程10-14天;治疗后4-8周复查确认是否根除,即使根除仍需定期胃镜监测。
二、有胃肿瘤家族史者:遗传风险不可忽视
胃肿瘤有一定遗传倾向,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胃肿瘤患者,本人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家族性胃肿瘤可能与 CDH1 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突变会导致细胞间连接异常,增加癌细胞扩散风险。此外,家族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吸烟)会叠加遗传因素,放大患病风险。
筛查建议:
比家族中患者确诊年龄提前10年开始筛查,如亲属50岁确诊,本人应从40岁起检查。
首选胃镜检查,每2-3年一次;若合并 Hp 感染等其他风险,需每年筛查。
三、患有癌前病变或慢性胃病者:从炎症到癌症的 “渐变之路”
部分慢性胃病长期不愈可能逐步进展为癌前病变,最终诱发胃癌,这类疾病被称为 “胃癌前疾病”。
高危疾病包括: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萎缩,胃酸减少,癌变风险是常人的4-5倍。
胃息肉:腺瘤性息肉(尤其直径>2cm)癌变率高,需及时切除并活检。
胃溃疡:慢性溃疡边缘黏膜反复增生,癌变率约 1%-3%。
胃切除术后:残胃黏膜易发生肠化生,术后10年以上者需警惕残胃癌。
筛查建议: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每年做胃镜,观察黏膜病变,必要时活检。
胃息肉:切除后第一年复查胃镜,无异常者每2-3年复查。
胃溃疡:治疗后8-12周复查胃镜确认愈合,愈合后每年随访。
四、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嘴巴 “养” 出的胃癌风险
胃是食物消化的 “第一站”,饮食习惯直接影响胃黏膜健康,长期不良饮食会持续刺激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高危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长期吃咸菜、腌肉等腌制食品会损伤胃黏膜,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致癌的亚硝胺。
烟熏、油炸食品:熏鱼、熏肉中的多环芳烃,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均为明确致癌物。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空腹过久会破坏胃黏膜屏障,降低防御功能。
缺乏新鲜蔬果:蔬果中的维生素 C 等抗氧化物质能抑制亚硝胺合成,长期缺乏会升高癌变风险。
筛查建议:
减少腌制、烟熏食品,每日盐摄入控制在 5g 内,多吃西兰花、柑橘等新鲜蔬果。
40岁以上有上述习惯者,每2-3年做一次胃镜;合并 Hp 感染则每年筛查。
五、长期吸烟饮酒者:双重打击胃黏膜
吸烟和饮酒是胃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叠加会产生 “1+1>2” 的致癌效果。
致癌机制:
吸烟:尼古丁减弱胃黏膜血流,降低抵抗力;烟雾中的多环芳烃直接损伤 DNA,诱发突变。
饮酒:高度酒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屏障,还会促进致癌物吸收。研究显示,每天饮酒超 50g 者,胃癌风险是不饮酒者的 1.8 倍。
筛查建议:
尽早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 25g,女性不超 15g。
40岁以上吸烟者或饮酒者,每3年做一次胃镜;有家族史等其他高危因素则每年一次。
六、胃肿瘤筛查的黄金手段:胃镜不可替代
很多人因恐惧拒绝胃镜,但它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胃黏膜、发现早期病变并取活检的检查,准确率远超钡餐、CT 等。
胃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上述 5 类人群需提高警惕,将筛查纳入健康管理。40 岁是胃肿瘤筛查的 “起跑线”,高危人群更应提前行动。早期胃肿瘤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中晚期不足30%,这正是筛查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