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持续攀升。但癌症并非不可战胜,从科学预防到规范治疗,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起坚实的抗癌“防护网”。作为肿瘤内科医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防癌抗癌的关键知识。
预防:筑牢抗癌的第一道防线
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饮食上,要遵循均衡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如西兰花含有的萝卜硫素、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都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全谷物代替精制米面,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降低结肠癌风险。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香肠、腊肉等加工肉中的亚硝酸盐等物质可能致癌;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食物,降低癌症发生概率。运动也是防癌的重要一环。每周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调节激素水平,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风险。控制体重同样关键,肥胖会分泌促炎因子,加速癌细胞生长。此外,一定要远离烟草和酒精。吸烟与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相关,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细胞DNA;过量饮酒则会增加肝癌、食管癌风险,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是明确致癌物。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癌症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定期筛查尤为重要。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女性从20岁起应定期进行宫颈涂片或HPV检测,预防宫颈癌;45岁以上无论男女,都应做胃肠镜检查排查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高危人群可提前至20岁开始进行乳腺超声、钼靶检查。早期发现能大大提高癌症治愈率。
疫苗接种:预防特定癌症。部分癌症可通过疫苗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肛门癌等,9-45岁女性都可接种;乙肝疫苗可降低乙肝病毒感染风险,减少肝癌发生,新生儿、未接种过疫苗者都应及时接种。
治疗:多学科协作,精准抗癌
规范诊断是前提。一旦怀疑癌症,需进行全面诊断。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位置、大小;组织活检是确诊“金标准”,通过病理分析明确癌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基因检测则能判断患者是否适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个性化治疗方案。肿瘤内科治疗手段丰富多样,需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是癌症治疗的传统手段。虽然化疗存在脱发、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但随着药物研发和止吐等支持治疗的进步,副作用已能得到较好控制。化疗适用于多种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靶向治疗:就像“生物导弹”,精准作用于癌细胞特有的靶点。例如,肺癌中的EGFR基因突变患者,使用针对该靶点的靶向药物,能显著延长生存期,且副作用相对化疗较小。靶向治疗需进行基因检测,筛选出适合的患者。
免疫治疗: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在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癌症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疗效,部分患者甚至实现长期生存。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化疗等联合。如鼻咽癌,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局部晚期癌症,放疗可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
心理与营养支持。抗癌不仅是身体的战斗,也是心理的较量。癌症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关怀和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同时,营养支持不可或缺,癌症患者因疾病消耗、治疗副作用易出现营养不良,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热量摄入,必要时可使用营养补充剂,增强身体抵抗力,更好地耐受治疗。
总结
从未雨绸缪的预防,到科学规范的治疗,构建抗癌“防护网”需要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付诸行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积极配合治疗,每一步都能让我们离癌症更远,离健康更近。即使不幸罹患癌症,也不要灰心,现代医学的发展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更多希望,通过科学治疗,战胜癌症并非遥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