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却常被忽视的慢性呼吸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很多人误以为是“上了年纪气不够用”。其实,慢阻肺若不及时诊治,会逐步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关注症状、尽早规范治疗,是守护肺部健康的关键。
不治慢阻肺,肺功能会不断恶化,呼吸越来越难
慢阻肺,其实是肺部长期慢性炎症造成的气道结构破坏,通气功能下降。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常被误认为是感冒或老年自然衰退。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种逐渐加重的病。如果不规范治疗,肺功能每年下降速度是常人的2倍甚至更多。
1.不治的后果
正常人随着年龄增长,肺功能也会缓慢下降,但慢阻肺患者如果不规范治疗,每年肺功能下降幅度可能是正常人的2倍甚至更多。肺部“通气”能力逐步减弱,轻则上下楼气喘吁吁,重则走几步路都气短,严重者即使静坐也感到呼吸困难。
长期缺氧会导致其他脏器损伤,甚至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脑功能减退、运动耐力下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最终需要长期吸氧维持生命。
2.生活质量断崖式下滑
肺功能差,活动力下降,最终生活无法自理,连说话、吃饭都费劲,如同“被掐着脖子”过日子,对患者和家属都是巨大负担。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才是控制慢阻肺的关键。
不治慢阻肺,反复急性加重,可能致命
1.一次发作=肺功能“断崖式”下降
急性加重是指患者原有的咳嗽、咳痰、气短症状在短时间内显著恶化,可能伴有发热、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一次严重发作,肺功能就可能回不到原来的水平,造成“断崖式”下降,很多患者经历一次住院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有研究表明,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的三年死亡率可达50%,而每次加重后,再次住院的概率也会随之升高,形成“住一次、差一截”的恶性循环。
2.发作可能由普通感冒诱发,极其隐蔽
很多人并不知道,一次看似普通的“感冒”就可能诱发急性加重。天气变化、吸烟、空气污染、细菌或病毒感染,都是潜在的诱因。由于慢阻肺本身气道防御能力下降,一旦感染,很难迅速恢复,常常小病拖成大病,甚至直接导致住进重症监护室。
3.急性发作后的康复期非常漫长
即使侥幸挺过一次急性加重,很多患者在发作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依旧气短、乏力,需要长期康复训练与药物调节。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会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很多人因此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不治慢阻肺,将错失干预“黄金期”
慢阻肺的“沉默期”很长,早期症状轻微、进展缓慢,因此常被忽视。很多人等到气喘到“爬不动楼”时才就诊,往往肺功能已经丧失近一半,治疗难度和成本大幅上升。
1.早诊早治
慢阻肺一旦确诊,就应立即规范治疗。通过药物(如吸入长效的糖皮质激素)、戒烟、呼吸训练、疫苗接种、肺康复、长期家庭氧疗和定期随访等手段,可以显著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许多研究证实,坚持规范治疗的慢阻肺患者,其5年生存率远高于未治疗者,甚至能基本保持日常活动自理。
2.自我管理
坚决戒烟:烟草是慢阻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戒烟是延缓病情的第一步。
避免呼吸道感染: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增强免疫力,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同时,肺炎疫苗建议每五年接种一次。
注意空气质量:尽量避免雾霾天出门,必要时佩戴口罩或使用空气净化器。
加强营养与锻炼:增强体力,保持适度运动,如缓慢步行、呼吸训练。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听从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3.千万不要“等严重了再治”
慢阻肺早期若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是可以保持稳定、延缓恶化的。但若抱有“忍一忍就过去”的心态,不仅错失最佳干预时机,还可能为后期治疗埋下巨大隐患。不治,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会威胁生命安全。
结语:慢阻肺,不可逆,但可控
慢阻肺不是“老毛病”,也不是“拖一拖就好”的小问题,它是一种威胁生命、影响生活的慢性疾病。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重管理,慢阻肺完全可以被“驯服”,让患者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