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数人对健康的关注中,血糖和血压常常是重点,而血脂往往被忽视。然而,血脂异常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不像高血压那样容易引起身体不适,也不像糖尿病那样有明显症状,但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血管的健康,尤其是脑血管。一旦失控,血脂异常可能成为引发脑卒中的“幕后推手”。
什么是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类物质水平异常,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分为“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在正常情况下,血脂对维持细胞功能和激素合成至关重要。但当饮食不当或代谢失调时,血脂水平升高,就可能出现异常。常见类型包括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过低和甘油三酯升高。这些改变若长期存在,易在血管内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血液流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血脂异常为何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血脂异常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导致脑供血中断。“坏胆固醇”在血管壁堆积,形成斑块,不仅逐渐堵塞血管,还可能破裂,引发血栓,导致脑梗。高甘油三酯水平也会损伤血管内皮,诱发炎症,增加血液黏稠度,进一步提升卒中风险。同时,“好胆固醇”过低,会削弱清除胆固醇的能力,使斑块更易堆积,增加血管堵塞的可能。
血脂异常的隐匿性:你可能完全没察觉
与高血压会引发头痛、眩晕不同,血脂异常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体检报告显示“血脂异常”时才有所警觉,而此时身体的血管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血脂异常往往与其他慢性疾病同时存在,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这些病症彼此影响,相互加重,形成“慢病共病”的复杂局面,大大提升脑卒中的整体风险。
如何科学评估血脂水平
通常,血脂检查需空腹进行,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反映个体的脂质代谢状态。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评估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如何科学管理血脂,从源头降低脑卒中风险
调整饮食结构: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糖分过高的零食和饮料的摄入,选择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鲑鱼、沙丁鱼)对降低甘油三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有积极作用。适量摄入坚果、豆类等健康脂肪来源也有益于心脑血管健康。
坚持适度运动:规律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推荐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运动还能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对预防脑卒中具有多重益处。
控制体重与腰围:研究显示,减轻体重5%至10%即可显著改善血脂指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注意控制腰围,男性应低于90厘米,女性低于85厘米。
戒烟限酒:吸烟会降低“好胆固醇”,加重动脉硬化,提高卒中风险。饮酒则会升高甘油三酯水平,诱发脂肪肝和血压升高。无论男女,均应减少饮酒频率与摄入量,完全戒烟。
规律监测与合理用药:对于生活方式改善仍无法控制血脂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他汀类、贝特类、胆汁酸螯合剂等药物进行干预。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肌肉反应,定期复查血脂水平,以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
这些人群需特别注意血脂管理
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者;有心梗、脑梗、一过性脑缺血病史者;年龄超过40岁的中老年人;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者。对这些高危人群而言,血脂异常很可能是卒中的“前哨信号”,不加以控制,后果可能远比想象严重。
血脂异常不疼不痒,却能在无声中加剧动脉硬化,埋下脑卒中的风险。如果说高血压是“看得见的敌人”,那血脂异常就是“藏在暗处的杀手”。定期检查血脂,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规范用药,是远离脑卒中的关键一步。别等症状出现时才追悔莫及。从今天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血脂水平,守护自己的脑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