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军  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0
533

脑血管是维持大脑血氧供应的“生命通道”,一旦因多种因素出现狭窄,将严重威胁大脑功能,甚至引发致命风险。了解脑血管狭窄的症状、危害与应对方法,对疾病防治至关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这一病症。

什么是脑血管狭窄

1.定义与分类。脑血管狭窄指颅内或颅外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因素缩窄。按部位分,颅外段多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开口处(占比60%~70%);颅内段常见于大脑中动脉等主干血管。依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中度(50%~70%)、重度(>70%)。

2.病理生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因,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致管腔狭窄,斑块破裂易诱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会加速病变,少数由血管炎、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引起。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1.典型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单眼黑矇等,症状24小时内缓解但易反复;慢性脑缺血则有持续头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及睡眠障碍。

2.危急信号。重度狭窄或血栓形成可引发急性脑梗死,出现剧烈头痛、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瞳孔改变,严重时吞咽和呼吸困难,需紧急救治。

诱发因素与高危人群

1.可控因素。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

2.不可控因素。50岁以上、男性、有家族病史及亚裔人群,患脑血管狭窄风险更高。科学诊断体系

1.基础检查: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可检测血流与斑块;头颅CT/MRI辅助排查脑梗死,CTA能显示血管形态。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可评估发病风险。 2.金标准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金标准,可精确测量狭窄程度,但属有创检查,存在0.5%~1%并发症风险。

3.鉴别诊断:需与梅尼埃病、颈椎病、颅内肿瘤等鉴别,结合影像与症状综合判断。

分级治疗策略

1.药物保守治疗。轻度脑血管狭窄(<50%)或不耐受手术者,需规范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日或氯吡格雷75mg/日)可抑制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20mg/日)需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以稳定斑块。同时严格管理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应<130/80mmHg(合并糖尿病者<125/75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需<7.0%,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

2.介入治疗。中度以上狭窄(>50%)且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选择介入干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首选,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狭窄部位撑开血管,恢复脑血流。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常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颅内段因血管解剖复杂,操作风险较高,球囊扩张术常与支架植入联合使用,先扩张狭窄处再植入支架以维持管腔通畅。

3.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适用于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70%),通过切开血管剥离斑块,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3%,远期通畅率超90%。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用于颅内主干血管广泛狭窄且无法介入治疗者,通过吻合颅外-颅内血管重建血流,降低远期脑梗死风险。

全程管理与预防体系

1.高危人群筛查。50岁以上合并基础疾病者、TIA发作史者及有家族病史者,需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

2.生活方式干预。采用地中海饮食,控制钠盐摄入;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3.术后康复与随访。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复查血管情况;肢体功能障碍者尽早康复训练,坚持家庭康复。

结语

脑血管狭窄的早期症状是重要预警,通过识别症状、规范诊断治疗,以及对高危人群的全程管理,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是关键。守护脑血管健康需防患于未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