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娆  单位:崇州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0
9

突发心梗、脑梗后才惊觉,原来长期异常的血糖、血脂水平早已为疾病埋下隐患。血糖和血脂,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就像心脑血管健康的“预警灯”,一旦亮起,便提示我们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血糖、血脂与心脑血管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守护这两盏“预警灯”。

血糖、血脂异常如何威胁心脑血管

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正常情况下,人体能通过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维持血糖的稳定。但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引发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原本光滑的血管壁变得粗糙,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同时,还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造成血管狭窄和堵塞,进而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体内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但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升高等)却会成为心脑血管健康的大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被称为“坏胆固醇”,它会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不断增大、不稳定,一旦破裂,就会迅速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心脑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命性疾病。而甘油三酯升高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血糖、血脂异常的早期表现与检测

很多人认为,血糖、血脂异常没有明显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就无需在意,这种观念大错特错。实际上,在疾病早期,身体可能会发出一些“信号”。

血糖异常时,可能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容易疲劳、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血脂异常初期往往没有明显不适,但部分人可能出现黄色瘤(眼睑、肘部等部位出现黄色或橙色斑块)、角膜弓(黑眼球边缘出现一圈灰白色的环)等体征。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定期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血脂检测;对于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或高血脂家族史、高血压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此外,除了常规的空腹血糖,还可以检测餐后 2 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血糖控制情况。血脂检测则需关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项目,明确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科学管理血糖、血脂,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饮食调控是管理血糖、血脂的基础。对于血糖异常者,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升糖指数较低的主食,避免食用过多精制糖和含糖饮料;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选择含糖量低的品种)。血脂异常者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鱼类、坚果、橄榄油等。同时,保持饮食均衡,控制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也是改善血糖、血脂的有效方式。每周应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还能加速脂肪代谢,降低血脂水平。运动时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血糖和血脂就像心脑血管健康的“晴雨表”,时刻反映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希望大家重视这两盏“预警灯”,通过定期检测、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和规范治疗,将血糖、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为心脑血管健康筑起坚固防线。若你在血糖、血脂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咨询专业医务工作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
2025-02-28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