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供应室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隐形防线”。这个负责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的核心部门,看似与患者直接接触最少,却直接关系到全院的感染防控效果。数据显示,规范的器械处理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30%以上,而操作中的每个细节,都是决定这道防线强度的关键。一、供应室:医院感染防控的“安全中枢”
供应室承担着全院90%以上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处理工作,从手术刀、内镜、手术器械包,这些器械在使用后会沾染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若处理不当,将成为交叉感染的“隐形通道”。例如,骨科手术器械残留的骨质碎屑可能滋生细菌,引发术后骨髓炎;内镜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消化道交叉感染。因此,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感染风险。
遗憾的是,这个“安全中枢”常被忽视。事实上,一项针对院内感染的调查显示,约20%的感染事件与医疗器械处理不当相关。看似简单的清洗、灭菌步骤,背后藏着严谨的科学逻辑,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打破安全防线。
二、全流程操作中的“细节密码”
供应室的工作流程分为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十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必须严守的细节规范。
回收与分类:阻断污染的第一步
回收时必须使用密闭容器,防止污染物扩散,运输中避免剧烈晃动导致液体渗漏。
分类需戴双层手套,按污染程度分区:感染性器械单独标记,先消毒再清洗;锐利器械放入防刺容器,避免操作人员受伤。曾有医院因未规范分类,导致乙肝患者使用过的器械污染其他物品,引发交叉感染隐患。
清洗与消毒:去除污染物的核心
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器械,需用专用毛刷反复刷洗管腔,水温控制在30-45℃,防止蛋白质凝固残留。
机械清洗时,器械摆放需保证水流充分接触每个表面,清洗剂浓度要精准,过高可能腐蚀器械,过低则去污不彻底。
消毒环节必须保证温度和时间:高温消毒需达90℃以上并持续5分钟,化学消毒需严格控制浓度及浸泡时间,确保杀灭病原微生物。
包装与灭菌:无菌保障的关键
包装前用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器械,确保无残留血迹或污渍,不合格者需重新处理。
包装材料需透气且能阻挡微生物,松紧度适宜:过紧会阻碍灭菌介质穿透,过松易造成污染。
灭菌需全程监测:物理监测(温度、时间、压力)、化学监测(指示卡变色)、生物监测(每周一次培养芽孢杆菌),其中生物监测是判断灭菌合格的“金标准”。
储存与发放:维持无菌的最后防线
无菌物品存放在离地≥20cm、离墙≥5cm、离天花板≥50cm的货架上,避免受潮。
发放遵循“左进右出”原则,核对灭菌标识和有效期,过期物品必须重新灭菌。有案例显示,因未核对有效期,使用过期器械包导致患者术后感染。
三、细节背后的科学逻辑
这些操作细节并非凭空制定,而是基于对微生物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细菌形成的生物膜若附着在器械表面,普通清洗难以清除,必须用酶制剂分解后再机械去除,这就是清洗时需用多酶清洗剂的原因。
灭菌后的包装若有微小破损,24小时内微生物污染率可升至30%,这正是强调包装完整性的核心原因。此外,70%的灭菌失败与人为因素相关,如未正确放置指示卡、装载过密影响蒸汽穿透等,这些都体现了每个环节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四、持续改进:筑牢长效防线
降低感染风险需构建“监测-反馈-改进”机制:
建立质量追溯系统,通过条码记录每个器械包的处理流程,便于问题追溯。
定期监测环境空气培养,对清洗槽、灭菌器、手卫生等进行微生物采样,确保环境卫生达标。
同时,供应室需与临床协同,针对微创手术器械定制清洗工具,根据传染病趋势强化消毒要求,形成全院协同的防控网络。
供应室的工作没有惊心动魄的抢救,却在每一个细节中守护着患者安全。从一把器械的清洗到一个包的灭菌,精准把控每个环节,才能筑牢院内感染的防线,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