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燕  单位:宁乡市白马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5
1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全球约有3.84亿患者,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慢阻肺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护理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

慢阻肺的典型症状

慢阻肺的主要症状包括——1.慢性咳嗽:初期多为晨间咳嗽,随病情发展可能全天存在;2.咳痰:通常为白色黏液痰,感染时可能变黄或带血丝;3.呼吸困难:早期仅在活动后出现,后期静息时也会气促,严重者甚至影响日常生活;4.急性加重信号:若咳嗽、痰量增多(尤其脓痰)、气促加重或发热,需立即就医。

了解诱因,精准防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诱发因素具有多元性,可系统归纳为个体易感因素与环境暴露因素两大类。

1.个体易感因素。遗传与生理特征:包括基因易感性、年龄增长导致的肺组织退行性变、性别差异(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等生物学特性。基础健康状况:合并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或存在免疫功能缺陷、胃食管反流等共病状态。解剖与功能异常:肺部发育不良(如儿童期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过度充气、气流受限等结构性改变。体态指标:低体重指数(BMI<18.5)与肌肉消耗综合征,或肥胖导致的呼吸负荷增加。过敏体质:气道高反应性及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倾向。

2.环境暴露因素。烟草暴露:主动吸烟及长期被动吸烟(二手烟),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空气污染:细颗粒物(PM2.5)、臭氧、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持续刺激呼吸道黏膜。职业危害:长期接触粉尘(如煤尘、硅尘)、化学蒸气(如氯气、氨气)及金属烟雾等职业性有害物。生物燃料暴露:固体燃料(煤炭、柴草)烹饪或取暖时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

居家护理核心措施

1.呼吸训练:增强肺功能。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缩唇如吹口哨缓慢呼气,吸呼比1:2或1:3,减少肺内残气。腹式呼吸:仰卧或坐位,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缩腹部,每天练习10~15分钟。呼吸操:结合扩胸、体侧运动,增强呼吸肌力量。

2.排痰训练:减少肺部感染。训练时建议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身体前倾,一手置于腹部、另一手放于膝盖外侧以支撑防跌。先通过腹式呼吸充分深吸气,屏气3秒后张口咳嗽,咳嗽时腹肌用力收缩腹壁,同时家属轻拍患者背部辅助排痰。每日进行3次训练,每次练习2~3组。

3.运动康复:打破“不敢动”的恶性循环。有氧运动: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每次20~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不喘为宜。力量训练:轻量哑铃、弹力带锻炼上肢,增强肌肉耐力。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防止肺功能进一步下降。

4.长期氧疗(LTOT):改善缺氧。适用人群:血氧饱和度≤88%或动脉血氧分压≤55mmHg的患者。氧疗方式:低流量吸氧(1~2升/分钟),每天≥15小时,夜间持续更佳。设备选择:制氧机(5L以上)、氧气钢瓶或液氧罐,注意防火防爆。

5.饮食管理:维持营养与体重。高蛋白、高热量:鸡蛋、鱼肉、瘦肉等,增强免疫力。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限制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减少腹胀。肥胖或消瘦调整:肥胖者控制热量,消瘦者增加营养补充。

6.环境与生活方式优化。戒烟:吸烟是慢阻肺主要诱因,戒烟可延缓病情。避免刺激物:远离二手烟、粉尘、冷空气,雾霾天减少外出。科学使用空调:温度26~28℃,避免直吹,防止冷热刺激引发气道痉挛。

急性加重的预防与应对

1.规范用药:坚持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不可擅自停药。

2.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并按医嘱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减少感染风险。

3.急救措施:随身携带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急性喘息时立即吸入;若症状加重(如发热、脓痰、气促加剧),及时就医。

心理与社会支持

克服焦虑:慢阻肺易导致焦虑、抑郁,可加入病友群或寻求心理咨询。

家庭照护:家属协助排痰、监测血氧,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

社区资源:利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定期随访。

慢阻肺虽不可逆,但通过科学护理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关键在于:戒烟、规范用药、坚持呼吸训练、合理氧疗、预防感染。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掌握正确的自我管理方法,自由呼吸,享受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