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属于乙类传染病。我国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每年5月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为发病高峰期。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一般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
典型症状
感染登革热后会出现全身剧烈疼痛,因此又被称为“断骨热”。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和皮疹。
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CT、B超、磁共振),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来判断和诊断,同时需要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实验室有哪些相关辅助检查?
1.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检测:急性发热期血液中采用胶体金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提示感染登革热病毒,具有诊断参考意义。登革热病毒IgM/IgG抗体检测:IgM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新近感染登革热病毒,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身,发病1周内检出高水平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病毒分离:可从急性期患者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得到登革热病毒。
2.常规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生化项目(ALT和AST轻中度升高)、凝血功能(PT、APTT延长,D-二聚体升高)。
中招了怎么办?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早治疗。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登革热潜伏期平均为5~8日,如近期有蚊子叮咬或到过疫区,并出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痛、皮肤潮红等不适症状,应怀疑是否感染登革热,务必及时就医。
预防小妙招
1.清除室内外积水。保持室内清洁,不留积水是减少蚊虫的基础措施。(1)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可积水容器,如养有水生植物的容器、脸盆、可积水的废弃物等。(2)及时打扫卫生,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地面积水等,必要时可以投放杀灭幼虫的缓释剂。
2.防蚊灭蚊。(1)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可使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睡觉时放好蚊帐。(2)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