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泌尿外科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接受中大型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肺血栓栓塞症(PE)的发生率分别为0.20%和0.08%。而肺栓塞是术后院内死亡十分常见的可预防性原因。所以说,预防永远胜于治疗。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我们的血管系统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网络,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输出通道”,而静脉则是将血液回收到心脏的“返回通道”。深静脉,就是位于肌肉深处、主导血液回流的主要通道。深静脉血栓(DVT),就是指在这些深静脉血管中,血液不正常地凝结形成了血块。它最常发生在下肢,如小腿、大腿部位。它的危险性并不在于血栓本身,而在于血栓脱落后带来的致命后果。
肺动脉栓塞(PE):这是最危险、最紧急的并发症。血栓一旦从静脉壁上脱落,就会随着血流“漂流”,经过心脏,最终堵塞肺动脉。这相当于切断了血液通往肺部的要道,会导致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甚至可在数分钟内发生猝死。
血栓后综合征(PTS):即使血栓没有脱落,它也可能永久性地损伤静脉瓣膜。瓣膜就像血管里的“单向阀门”,保证血液向上回流而不倒流。瓣膜损坏后,血液会淤积在下肢,导致长期、慢性的腿肿、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瘙痒,严重时会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老烂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长时间制动者:如大型手术后(尤其是髋、膝关节置换术、肿瘤手术)、因病长期卧床、瘫痪患者。
久坐不动者:需要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的旅行者(“经济舱综合征”)、办公室久坐人群、沉迷于长时间打麻将或玩电脑的人。
血管内皮损伤者:重大创伤、骨折、下肢手术、静脉穿刺或输注刺激性药物导致血管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者:某些遗传性疾病、癌症及化疗患者、孕产妇(体内激素变化)、服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
静脉回流缓慢者:高龄、肥胖、怀孕、患有心力衰竭或静脉曲张的人。
其他:吸烟、脱水、有DVT家族史或个人史。
识别预警信号:关键时刻能救命
下肢不适:一条腿(通常是单侧)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疼痛或压痛。
皮肤改变:患侧腿部皮肤发红、发热,或者出现明显的变色。
肢体感觉:感觉腿部,尤其是小腿肌肉区有紧绷感,或是有抽筋的感觉。
警惕肺动脉栓塞(PE)的征兆: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尤其在深呼吸时加重)、心跳加速、咯血、头晕或晕厥。这是急症中的急症,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核心攻略:如何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
1.基础预防:人人可做的“主动运动”
踝泵运动(脚踝体操):这是预防DVT的“王牌动作”,无论您是卧床还是久坐,都能轻松完成。方法:平躺或坐着,伸直双腿,放松大腿。然后用力、最大限度地勾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10秒;再用力、最大限度地绷脚尖(向下踩),再保持5-10秒。如此反复进行,每小时做20-30次。
2.物理预防:借助外力的“助推器”
梯度压力袜(抗血栓袜):这是一种特殊的医用弹力袜,其特点是从脚踝到大腿的压力逐渐递减。这种设计能有效从外部挤压小腿肌肉,为血液回流提供辅助支撑。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这是一种连接着腿套的仪器,腿套会自动、循环地充气和放气,周期性地对小腿进行挤压和放松,模拟走路时肌肉泵的效果。在医院里常用于术后或危重患者。
3.药物预防:化学的“抗凝利剑”
对于中高危患者,医生会处方抗凝药物(俗称“薄血药”),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重要提示:药物预防必须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进行,绝对不可自行购买或停药!
4.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基石”
保证每天足够的饮水量(通常建议1.5-2升,心肾功能异常者遵医嘱),避免脱水。血液过于粘稠是血栓形成的诱因之一。注重健康饮食,保持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减轻血管负担。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而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回流。还要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推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