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重症患者大多病情复杂,病种复杂,对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很高要求。为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临床会结合患者的疾病类型与治疗需求,及时提供相应的治疗操作。多数重症患者需要置管,且需留置多种管道,这些管道比较特殊,各有作用,功能不一,经常作为治疗、观察患者病情的有效手段及评估患者预后的主要依据。
引流管护理
重症患者大多留置引流管,尤其是脑出血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以及外科大手术重症患者。引流管可持续引流,预防腹腔积液所致不良影响,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但要保证引流管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还需做好患者的引流管护理工作。
第一,需妥善固定患者的引流管,保证引流管的固定位置高度适宜。以重症脑出血患者为例,这一类患者大多留置脑室引流管,所以需要准确标记患者的脑室引流管的实际外露位置,观察引流管的实际脱出情况,如在穿刺管上方10—15厘米位置放置脑室引流管,让引流管始终位于输液架位置或是床头位置,密切监测液体的实际变化。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引流管的留置原因、预计时间、注意事项、容易发生的问题,尤其是挤压、弯曲、折叠等多种管道护理问题。在脑室引流管留置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脑脊液流出情况,若存在堵塞现象,需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认真分析原因,保证引流管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同时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改善脑水肿。若患者的头部抬高,需结合头部抬高高度适当调整引流袋的位置。
第二,保证引流管始终通畅,让其不受限制。重症脑出血患者的脑室引流管需在术后持续夹闭2小时,然后放开患者的脑室引流管,每日均需实施1—2次的引流管冲洗工作。脑室引流管留置第一天,患者有较多引流液,随着引流时间的延长,引流液逐步减少。早期有一定概率受血凝块影响,所以脑室引流管会有引流受阻现象,在该阶段若能及时提供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可迅速恢复脑室引流管的通畅性。脑室引流管的穿刺与维护工作全部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还需控制速度与力度,保证患者可耐受护理。
第三,护士需详细记录患者的引流液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引流液量、颜色、性质等,通常情况下患者每日的脑室引流液小于200毫升。正常情况下,患者的引流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术后1—2d可呈淡血色。若患者的脑脊液鲜血含量增加,或是患者的脑脊液颜色改变,则代表患者存在出血表现,需立刻将这一情况告知主治医师,及时进行对症处理。若患者的脑脊液中存在毛玻璃样絮状物以及混浊,则需提高警惕,分析患者是否发生颅内感染,采集适量脑脊液进行致病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脑室引流管应用期间,每日均需更换引流袋1次,需落实相应的无菌操作。
第四,需主动规避意外拔管,并针对这一风险提供适当约束。在脑室引流管妥善放置后,则需重点关注引流管的实际放置情况,高度警惕患者的躁动现象,增加患者的床旁看护。在患者逐步恢复意识后,基于患者的躁动情绪变化,主动预防患者非计划拔管,及时提供约束带,妥善固定患者的手腕部位以及手部。
第五,多数情况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控制在3-7天,若患者的病情有需要,可适当延长患者的留置时间。但在颅脑CT复查后,若可见患者的颅内血肿减小,则及时关闭引流管。
气管插管护理
重症患者有很高概率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这与患者大多存在昏迷及意识障碍、容易发生呼吸中枢受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黏稠度提高等情况有关。所以,必须根据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气管插管护理工作。
第一,在成功进行气管插管后,需用医用胶布从患者唇上向两侧脸颊方向粘贴,以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第二,提供高容低压气囊,详细记录充气量,至少每4小时监测1次。若有低压报警,则代表发生漏气,需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降低患者的误吸风险。
小结
要保证重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必须做好这些特殊管道的护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管道在挽救患者生命中的作用,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