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生活节奏较快,大量人群生活压力偏大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概率出现需要急救的紧急情况。但是据调查,我国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相对较低,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较为专业的急救能力,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本文就生活急救常识进行以下科普。
一、心脏复苏“黄金四分钟”
如遇到心脏骤停等发病突然的特殊情况,心脏复苏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大的存活机会。面对有人突然倒地,无正常生理反应时,需要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过程中,明确患者状态和患者所在位置,确保120急救能够及时到达现场。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胸部、腹部是否有起伏,分析患者的呼吸状态,如果发现不存在起伏且呼吸出现问题,应在4min以内开展心肺复苏,珍惜“黄金四分钟”,在该时间段内,患者的存活率能够达到50%,有利于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操作心脏复苏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精准定位患者两个乳头的中间位置,采用双手相扣的形式,用掌根发力。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对成年人实施心脏辅助,发力过程中需要向下垂直下压5-6厘米,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每按压30次,辅助2次人工呼吸。在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时,可以使用一只手下压患者额头,配合另一只手抬高患者下巴,借此让患者气道能够顺利开放。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工呼吸条件,需要检查患者口腔,及时清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异物,以免影响人工呼吸效果。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嘴对嘴吹气,直到患者胸廓出现一定起伏。
二、烫伤、烧伤急救
日常生活中多种原因都有可能引发烫伤、烧伤,部分人群对烫伤、烧伤急救知识并不了解,据调查,许多人会采用直接冰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急救,但实际上直接冰敷并不适合烫伤、烧伤患者,如果处理不当反而可能影响后续医生的正常治疗。
如果遇到烫伤、烧伤情况,患者需要立即远离致热源,注意保护烧伤、烫伤位置,若患者烧伤、烫伤位置有衣物覆盖,则需要谨慎、缓慢地脱掉衣物,让伤口充分裸露,如果症状过于严重则应立即就医。症状相对可控,可以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伤口20-30分钟。观察烧伤、烫伤位置出现的变化,如果出现水疱,经过冲洗后需要用医用纱布进行包扎,避免弄破水疱。根据水疱大小选择是否前往医院开展后续治疗,水疱较小可以自行恢复,水疱过大则需要前往医疗机构,在严格的无菌消毒下接受低位引流。尤其需要注意,患者烧伤、烫伤位置应当始终保持干燥,避免私自在伤口上涂抹药物。
三、扭伤急救
扭伤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常见性。出现扭伤问题后,若只存在局部疼痛,且不存在肿胀,则通过冷敷、减少活动便可以顺利恢复。如果伴有肿胀问题,且皮肤青紫,则考虑韧带撕裂、淤血等问题,在冷敷后需要立即就医。在扭伤初期,患者需要冷敷2-3天,直到肿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后才能对扭伤位置进行热敷处理。
四、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解决气道被异物或其他原因阻塞的最佳方法,可以有效排出气道异物。在应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时,需要优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窒息症状,如果患者能够正常发声或咳嗽,则证明患者气道并未完全堵塞,可以让患者尝试通过咳嗽来排除异物,如果无法正常发声或咳嗽,则证明气道已经堵塞,必须立即对患者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根据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可以将海姆立克急救法分为有人施救和患者自行施救两种形式。
在有人施救的情况下,施救者需要站在患者背后,采用后背式拥抱,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顶在患者上腹部,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其腹部,必须保证高速、大力,优先考虑帮助患者解决堵塞问题,这种冲击力虽然强,但通常不会造成严重伤害。若患者昏迷,则需要将患者放平,施救者骑跨在患者大腿处,用交叠的双手掌根快速向上冲击性地推压其上腹部,直至异物顺利吐出。在患者自行施救的情况下,患者需要将拳头置于上腹部,而后俯身压在一个固定的物体边缘(如桌沿、椅背),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在急救完成后,患者需要前往医院检查,以免因为用力过度对内脏造成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