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气温飙升,去泳池畅游、到河边戏水成了不少人消暑降温的首选。但你知道吗?看似惬意的水边时光,可能潜藏着致命危险——溺水,这个全球1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每年都在悄悄夺走无数家庭的欢笑。
别慌!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预防技巧,就能让清凉时光更安心。今天,就来给大家划重点!
发现有人溺水?先别急着下水
“有人落水了!”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跳下去救人。但请注意:盲目下水=把自己也拖入险境!
溺水者在恐慌中会疯狂挣扎,哪怕你水性再好,也可能被死死抓住无法脱身。
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大声呼救,让周围人帮忙报警(110)、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寻找竹竿、长绳、救生圈等工具,从岸上递给溺水者。
正确救援姿势:扔:向溺水者抛投绳子、长竹竿、塑料瓶捆扎的漂浮物等,让对方抓住借力上岸;划:若有小船、充气艇,快速划船靠近,避免直接伸手拖拽; 拉:若溺水者已靠近岸边,趴下降低重心,伸手或用衣物拉拽其手臂(避免被拉入水中)。
记住:黄金救援时间极短!溺水<5分钟,获救后恢复概率较高;若超过25分钟,致死风险会大幅上升,必须争分夺秒让溺水者脱离水域。
救上岸后,这些“坑”千万别踩
很多人被老说法误导,觉得救上来后要“倒挂控水”,其实这是致命错误!溺水致死的核心是“缺氧”,盲目控水会耽误抢救时机,还可能加重肺部损伤。不同状态的溺水者,处理方式大不同:
1.若溺水者清醒(能说话、咳嗽)
别折腾!他会通过咳嗽自行排出肺部水分,此时要做的是:迅速脱掉湿衣服,用干毛巾裹住身体(防止体温骤降导致低体温症),让他保持舒适姿势休息,同时再次确认120已拨打,耐心等待医护人员。
2.若溺水者昏迷(无意识但有呼吸)
先清理口腔异物(如泥沙、水草等),然后让他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呛入肺部);做好保暖,绝对不能拍打脸颊、强行灌水“催醒”,安静等待救援即可。
3.若呼吸心跳骤停(无意识、无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
立刻启动心肺复苏,步骤记牢“30:2”原则:胸外按压:胸骨与双侧乳头连线交点或胸骨中下1/3或剑突上两横指(三种方法任选一种即可),双手交叠垂直按压30次(放松时让胸廓完全复原,但手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cm)。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左手小鱼际压于患者额头,另一手抬起患者颏部,使患者下颌尖、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人工呼吸:拇指与食指捏住鼻子,向口中吹气2次(吹气时将患者口唇完全包裹,确保无漏气),同时观察胸廓是否起伏。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话,尽早贴电极片并按提示操作。重复进行“30次按压+2次呼吸”的循环,直到专业医护人员接手。
�� 小提醒:如果没接受过专业培训,可只做胸外按压,不要放弃!
预防溺水,比急救更重要
再完善的急救,都不如从源头杜绝危险。这几点一定要记牢:
1.看住孩子:在海滩、泳池、河边等场所,时刻让孩子在视线范围内(哪怕是浅水区),一秒钟都不能分心。
2.选对地方:不去不熟悉的野河、深潭、水库游泳,这些地方水流复杂、暗藏漩涡,风险极高。
3.做好防护:游泳或参加水上项目时,务必穿好救生衣,不要仅凭“水性好”逞强。
4.学点技能:让孩子参加正规游泳培训,全家都掌握基础急救知识(尤其是心肺复苏),关键时刻能救命。
夏日玩水的快乐,不该被意外打断。牢记这些知识,既能享受清凉,也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