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食管狭窄、食管癌、食管瘘等疾病的重要方法,能支撑狭窄段食管,恢复进食功能或封闭瘘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然而,术后24小时是并发症高发的关键期,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管支架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的护理关键步骤,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科学的护理方法,降低术后风险。
一、术后即刻护理(0-2小时)
术后患者回病房,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防止手术刺激导致的循环系统不稳定及防止支架移位压迫气管。体温监测可帮助早期发现术后感染或穿孔引起的发热。
在体位管理方面,患者应保持半卧位(30-45°),这样能有效防止胃酸反流,降低支架移位的风险。术后2小时内不宜完全平卧,以免发生误吸。饮食管理上,术后2小时内需严格禁食,以确保麻醉完全消退,避免呛咳或误吸。2小时后,可尝试少量温水(约30mL),观察吞咽是否顺畅、有无呛咳或胸痛,这是评估支架是否正常工作的第一步。
二、术后2-12小时护理
术后2-12小时是患者逐步恢复饮食的关键阶段。术后4-6小时可开始尝试流质饮食,如米汤、清汤、果汁等,但需避免过烫或过冷。24小时内应严格避免固体食物,以防支架移位或堵塞。疼痛管理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轻度胸痛属于正常现象,通常1-2天内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但如果疼痛持续加重,可能提示支架移位、穿孔或食管损伤,需立即就医。
并发症的观察同样不可忽视。术后少量血丝属正常现象,但若出现呕血或黑便,需警惕消化道出血。剧烈咳嗽、呕吐或突发吞咽困难可能提示支架移位,需紧急处理。此外,若体温超过38.5°C,可能提示感染,需按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三、术后12-24小时护理
术后12-24小时是食管支架适应期的关键阶段,护理需兼顾生理适应与心理调适。饮食管理应遵循"三阶段过渡法":术后12小时可尝试米汤、藕粉等清流质,24小时后过渡至蛋羹、豆腐脑等半流质,每次进食量控制在100-200mL,采用"少食多餐"模式(每日6-8餐)。食物制作需注意"双软原则"—质地软(如将瘦肉剁成肉糜煮粥)、温度适宜(38-40℃温水送服),避免香蕉泥、糯米糕等黏性物质附着支架。餐后半小时才能平躺,避免反流。活动指导强调"微运动"理念:24小时后逐步开展床边坐立→站立→扶床慢走的三阶段活动,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运动时需保持上半身直立,避免突然弯腰或咳嗽,可佩戴腹带减少腹部压力对食管的冲击。部分患者因术后不适产生焦虑或恐惧,医护人员和家属应耐心解释,增强其康复信心。同时,指导患者正确吞咽,避免大口进食或快速吞咽,以减少支架受力。
四、术后24小时后的长期护理建议
术后24小时后,患者仍需注意饮食调整,避免过硬、过热、过冷的食物,以防支架变形或移位。饮食方面,除避免过硬、过热、过冷食物外,建议采用"三低两高"原则:低脂、低糖、低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例如,可将瘦肉剁成肉糜制成肉丸,蔬菜榨汁后混合藕粉制成软糕,水果选择香蕉、木瓜等易消化品种。进食时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边进食边说话,每口食物控制在一厘米大小,餐后饮用30℃温水50mL形成食物浪涌效应,冲刷支架表面残留。定期随访至关重要,建议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复查胃镜或造影,以确保支架位置正常。家庭监测需每日记录饮食种类、吞咽感受、排便性状三组数据,使用手机对粪便样本拍照存档,发现黑便、血迹立即就医。
五、结语
术后24小时是食管支架患者康复的关键期,科学的护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及家属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饮食管理、体位调整和症状监测,确保支架稳定发挥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避免延误治疗。通过规范的护理,患者可以更快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