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主要由血管和神经病变引起,导致足部感觉减退、血液循环不良。在此基础上,足部易出现感染、溃疡,严重时可发展为坏疽,甚至面临截肢风险。中医在糖尿病足部护理方面优势明显,中药泡脚和穴位按摩操作简便、效果显著,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中药泡脚:温通脉络促循环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足主要因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所致。中药泡脚利用药物对足部穴位的刺激及药效渗透吸收,能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足部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一)常见泡脚方剂
1.气阴两虚型:方剂含黄芪、党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该方适合气阴两虚、肌肤失养患者,可补气升阳、健脾益肺、补血活血、化瘀通脉。
2.湿热阻络型:采用黄柏、苦参、苍术、薏苡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水渗湿,适用于湿热阻络型患者。
3.寒凝血瘀型:使用桂枝、生姜、附子、细辛,可温经通脉、温中散寒、温阳扶正,改善足部寒凉症状与血液循环。
(二)泡脚方法与禁忌
建议患者每晚睡前泡脚,水温控制在38℃ - 40℃,浸泡15 - 20分钟,15天为一个疗程。但糖尿病足1级及以上、有皮肤溃疡患者禁止泡洗。泡脚前需仔细测试水温,防止烫伤;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足部皮肤屏障功能。泡完脚后,要擦干足部,尤其是趾缝,防止细菌和真菌滋生。
穴位按摩:疏通经络调气血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足部反射区按摩
足部有众多与身体各器官对应的反射区。按摩这些反射区可刺激相应器官恢复功能,如按摩肾脏反射区能增强肾脏排泄功能,有助于调节血糖;按摩胰腺反射区可调节胰岛素分泌,利于控制血糖水平。按摩时可用拇指指腹推按等方法,每个反射区按摩3 - 5分钟,双脚依次进行。
(二)特定穴位按摩
1.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按摩此穴位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促进气血生成,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足部麻木、疼痛等症状。每次按揉3 - 5分钟,每日2 - 3次。
2.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它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按摩可调和脾胃、疏肝理气、益肾滋阴,有助于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防治糖尿病足的神经和血管病变。每次按揉3 - 5分钟,每日2 - 3次。
3.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按摩该穴位可引火归元、滋阴降火、振奋阳气、活跃脏腑功能,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缓解足部疲劳和不适。每次按压或叩击3 - 5分钟,每日2 - 3次。
(三)按摩注意事项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重损伤皮肤。若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应暂停按摩,待恢复后再进行。
综合护理:日常防护与血糖控制并重
中药泡脚和穴位按摩虽对糖尿病足护理效果良好,但不能替代日常足部护理和血糖控制。
(一)日常足部护理
1.清洁保湿:每天用温水和温和洗涤剂清洁足部,擦干后涂抹保湿产品,防止皮肤干燥开裂。
2.鞋袜选择:选择透气、舒适、宽松的鞋袜,避免赤脚或穿紧窄鞋袜,减少压力和摩擦。
3.定期检查:每日检查足部,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及神经感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二)血糖控制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保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作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这是预防并发症的根本。
结语
中医“内调气血、外治局部”智慧助力糖尿病足护理,安全有效。中药泡脚、穴位按摩与日常防护相结合,能延缓病情,降低截肢风险。足部若出现溃疡、坏疽等异常,需即刻就医。科学护足重细节,中医守护糖尿病患者双足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