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艳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老年病科  发布时间:2025-07-15
15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逐渐下降,骨骼肌肉功能也随之退化,跌倒成为了较为常见的意外情况。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高达30%,其中约5%会导致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掌握科学的跌倒后护理技巧,能够有效降低伤害程度、促进身体康复,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一、跌倒后的初步判断

1. 保持冷静,观察状态:先呼唤老人,观察其意识是否清醒。若老人能回应,询问疼痛部位(如髋部、腰部、头部),查看有无伤口、肿胀或畸形。若老人出现意识模糊、呕吐、言语不清,可能是颅内出血,切勿移动,立即拨打120。

2. 判断是否可以移动:若怀疑骨折(如髋部剧痛、无法站立、肢体畸形),需保持原位,用毯子保暖,等待医护人员。若仅轻微擦伤,且老人能自主活动,可协助缓慢坐起,休息5-10分钟后再尝试站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再次跌倒。

二、常见损伤的应急处理

1. 皮肤擦伤或挫伤:

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泥沙等异物,再用碘伏消毒(避免使用酒精,刺激性强)。

若伤口渗血,用干净纱布轻压止血,止血后涂抹抗菌软膏,覆盖无菌纱布。

注意:老年人皮肤愈合慢,每日更换敷料,观察是否红肿、流脓,出现感染迹象及时就医。

2. 骨折:

①髋部骨折:老人常表现为“不能站立、下肢外旋”,此时需让老人平卧,在两腿间垫软枕固定,避免移动。

②脊柱骨折:若老人主诉“腰背部剧痛”,切勿搬动,保持仰卧,头颈部与躯干保持一条直线,等待专业救援。

③手腕骨折:可用书本或硬纸板作为夹板,固定腕部至前臂,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减少活动。

3. 颅内损伤:

跌倒后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口鼻出血、耳朵流液(可能为脑脊液)。立即让老人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不要喂水或食物,拨打120时说明“头部可能受伤”,提醒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设备。

三、后续护理与康复要点

1. 就医后的居家护理:

①遵医嘱用药:如止痛药、抗骨质疏松药(老年人骨折多与骨质疏松相关),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②伤口护理:术后伤口保持清洁干燥,若出现红肿、发热或渗液,及时联系医生。

预防压疮:长期卧床老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用气垫床或软枕减轻骨突部位(如臀部、足跟)的压力,每日用温水擦拭皮肤,保持床单平整。

2. 康复训练:

①早期活动:骨折术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运动(如家人协助活动关节),避免肌肉萎缩。

②平衡训练:病情稳定后,可借助助行器练习站立、缓慢行走,逐步增加活动时间(每次不超过15分钟,避免疲劳)。

③力量训练:通过握力球、抬腿等简单动作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

3. 预防再次跌倒:

①居家环境方面:为保障安全,移除室内地毯,其边缘易翘起或褶皱,易使人绊倒受伤;在卫生间、床边等关键位置安装牢固扶手,便于人们起身或站立不稳时保持平衡;确保居住环境光线明亮,夜间留夜灯,方便看清周围环境;收纳好室内电线,防止绊倒。

②穿着方面:选鞋要选有防滑功能的,其底部特殊纹路和材质能在湿滑地面提供更好摩擦力;不要穿拖鞋或只穿袜子在室内行走,二者易使人滑倒。

③健康管理方面:定期监测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改变时血压突然下降,可能致头晕昏倒);定期检查视力和听力,保证其正常,影响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服用降压药或安眠药后避免独自活动,药物可能有嗜睡、头晕等副作用;起床遵循“三部曲”,即先卧躺30秒、再坐起30秒、最后站立30秒,逐步改变体位,降低身体不适或摔倒风险。

总之,老年人跌倒护理的核心原则是“先判断、再处理、早就医、重预防”。面对跌倒,家属需保持冷静,科学应对,同时通过环境改造和健康管理,从源头降低跌倒风险。记住: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最大限度减少伤害,而有效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