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弯腰捡个东西,腰突然疼得直不起来;夜里睡觉,小腿突然抽筋抽得人醒过来……这些平时常遇到的不舒服,可能不只是累着了那么简单。医生提醒,骨质疏松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骨量从30岁起就开始慢慢减少了。早点发现这些藏在日常里的信号,才能让骨头一直保持结实。
一、骨质疏松的五大隐秘信号!
信号一:一年之内,身高少了3厘米多
如果短短一两年里,身高比以前矮了3厘米以上,后背也驼得越来越明显,可别觉得这是年纪大了正常的“缩水”。这很可能是脊椎的椎体出了问题。骨量不够的时候,脊椎椎体的支撑力会变弱,在身体重量的压力下慢慢被压缩,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信号二:夜里腿总抽筋,补钙也没用
不少人夜里常被小腿抽筋疼醒,一个月好几次,抽完腿还发酸,上楼梯都费劲。这时候别只想着补钙,可能是骨钙储备不足了。骨钙不足时,身体会调动骨钙维持血钙稳定,夜间血钙波动大,就易引发肌肉痉挛。若持续一个月,建议查骨密度看是否骨量减少。
信号三:腰背部总是酸胀,休息也缓解不了
久坐后腰部又酸又胀,站起来得扶着东西慢慢直身,很多人当成腰肌劳损,贴膏药、按摩应付过去。但有时这是骨骼发出的信号。骨内骨小梁维持骨骼强度,骨量流失后骨小梁变细断裂,支撑力下降,腰背部肌肉需持续发力维持姿势,久了就会酸胀。这种酸胀位置不固定,久坐久站加重,咳嗽、弯腰可能突发剧痛,若蔓延全身,通常骨量已流失30%以上。
信号四:稍微碰一下就骨折,骨头已经很“脆”了
有人打个喷嚏就肋骨疼,检查是骨折;走路崴脚用手撑地,手腕折了;搬个轻花盆,腰就疼得站不住——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的严重表现。医学上称这种低外力导致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提示骨脆性已很高。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一年内半数会行动不便,必须尽快治疗。
信号五:牙齿松动、牙缝变大,可能和骨量有关
牙齿突然变得松动,牙缝越来越宽,吃硬一点的东西比如苹果都觉得费劲,这时候别只去看口腔科。支撑牙齿的牙槽骨,它的健康状况和全身的骨量是同步变化的。
二、护好骨头,分三个阶段做好这些事
1. 30岁前:打好骨量基础
30岁前是积累骨量的关键期。每天喝300毫升牛奶,吃半斤深色蔬菜如菠菜、油菜,加一小把坚果,能补充骨骼所需的钙和其他营养。每天摄入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尤其日晒少的人,可帮助钙吸收。此外,每天快走或跳舞30分钟以上,每周做两次哑铃、深蹲等力量训练,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强骨密度。
2.40岁起:定期检查骨密度
40岁之后,要开始关注骨量的变化。特别是女性绝经后、男性65岁以上,还有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家里有亲属发生过骨折的人,属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去做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社区医院一般都能做。早发现骨量减少,就能早点采取措施。
三、出现信号后:科学治疗别耽误
如果已经出现了上面说的这些信号,就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每天需要补充1000毫克钙和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这是基础。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抑制骨量流失的药物,比如唑来膦酸,一年注射一次就行;或者阿仑膦酸钠,每周吃一次。对于骨量流失比较严重的人,可能需要用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这些都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加以使用。
四、明天就可以做的三件事
1. 贴着墙站好,量一下身高,和3年前的记录对比看看;
2. 回想一下这个月夜里腿抽筋的次数;
3. 给父母预约一次社区医院的骨密度检查。
骨头的变化是慢慢发生的,那些被忽略的腰酸、抽筋、身高变矮,都是骨头在提醒我们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关注这些信号,做好防护,才能让我们不管到多大年纪,都能轻松地活动,好好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