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盛兰  单位: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0
1492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人工肾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身体平衡。虽然血透能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但过程中的副作用不可避免,影响患者健康和依从性。科学护理和自我管理对减少不适、提升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护理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减轻血透相关副作用。

常见血透副作用有哪些?

血液透析常见的短期副作用包括低血压、肌肉痉挛、头晕、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其中,低血压最为常见,常发生在超滤量大或透析速度过快时,表现为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肌肉痉挛多出现在透析后期,可能与电解质紊乱或体液丢失有关;而瘙痒则常与高磷血症或皮肤干燥有关。此外,“透析失衡综合征”常发生于新开始透析或透析间隔过长者,表现为头痛、恶心、抽搐,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长期透析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骨病、营养不良、心血管并发症等。尽管多数副作用可逆,但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影响透析效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对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科学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

减少副作用的第一步,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透析方案。每位患者的病情、体重变化、心功能状态、电解质水平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设定透析时间和速度。

临床护理人员在接诊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干体重(透析后理想体重)、水肿情况、饮食摄入量、间隔体重变化。根据超滤目标、透析液成分、电解质配比等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透析计划。

在透析过程中,应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透析参数,必要时减少超滤量或延长透析时间,避免因过快的液体移除引发低血压或痉挛。

护理人员还需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透析计划制定,了解自身情况,这种参与式护理方式有助于提高依从性,减少因不配合或误解带来的风险。

重视饮食管理与液体摄入控制

饮食和液体管理是维持透析患者身体稳定的重要环节。透析虽然能代谢废物,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肾脏功能,因此患者仍需通过合理饮食和液体限制来减轻肾脏负担、减少透析副作用。

高磷、高钾血症是透析患者常见的问题,容易导致皮肤瘙痒、心律失常等症状。因此,建议患者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菠菜,减少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芝士等摄入。对于蛋白质摄入,应根据营养师建议,在确保足够营养的前提下避免摄入过量。

液体摄入方面,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严格控制每日饮水量,一般以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超过1.5-2公斤为宜。过多液体积聚会加重超滤负担,增加透析低血压和心衰风险。

护理人员可通过饮食宣教、饮水记录、家属配合等方式帮助患者科学控制摄入,减少并发症发生。

规范透析操作,预防感染与血管并发症

血透需借助体外循环设备,操作涉及穿刺、连接管路、置换透析器等多个环节,稍有不慎易引发感染或出血。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透析前后对管路和穿刺部位消毒,定期评估内瘘功能,防止感染、血栓和狭窄。使用临时导管者需注意观察导管口有无红肿、渗液,透析后及时封管固定,避免因拉扯造成污染。患者应保持穿刺区清洁,避免抓挠及接触不洁物,若出现出血或瘘管异常应及时就医,防止恶化。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同样重要

血透是一项长期治疗过程,患者不仅要忍受生理上的不适,还要面对经济、心理、家庭等多重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以及消极治疗的行为,间接影响疗效。

护理人员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同理心与安慰,必要时联合心理科或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支持。同时,通过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个别宣教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庭支持也十分关键,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护理过程,理解患者的情绪波动、饮食限制及生活节奏改变,共同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康复环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