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萌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5-07-03
548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幸存患者中约70%会遗留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功能问题。科学的居家护理不仅能加速康复进程,更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本文将从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等维度,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护理指南。

黄金康复期:抓住发病后6个月的“时间窗口”

康复启动原则:病情稳定后48小时即可启动康复训练,发病后3~6个月是功能恢复的“黄金期”。研究表明,早期规范康复可使肢体功能恢复效率提升40%以上。

1.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1)被动运动(卧床期)

家属需每日为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按“肩→肘→腕→手指,髋→膝→踝”顺序,每个关节做屈伸、旋转动作10~15次/组,每日2~3组。尤其注意:

肩关节外展不超过90°,避免拉伤;

髋关节屈曲时,膝关节需同步弯曲,防止髋关节脱位。

(2)主动运动(恢复期)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双膝屈曲,缓慢抬臀至骨盆呈水平位,维持5~10秒/次,每日3组,每组10次,可锻炼腰背肌与骨盆控制能力。

Bobath握手训练:双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在上),向健侧摆动带动患侧肢体活动,10次/组,每日3组,改善肢体协调性。

2.语言与吞咽功能训练

(1)语言康复

采用“听~说~读~写”四步训练法:从识别常见物品名称开始,逐步过渡到短语、句子。每日训练2次,每次20分钟,可配合看图说话、绕口令等趣味形式。

吞咽训练

先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喝30ml温水,观察是否呛咳),轻度障碍者可采用“低头吞咽法”;中重度障碍者需采用间歇经口胃管喂养,每次喂食量≤200ml,间隔≥2小时,同时用冰棉签轻触咽后壁,每日3次,增强吞咽反射。

并发症预防:居家护理的“安全防线”

1.压疮预防

体位管理:每2小时翻身1次,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垫软枕或使用气垫床,避免持续受压。

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拭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出汗或大小便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潮湿刺激。

营养支持:多摄入蛋白质(如鸡蛋、瘦肉)和维生素C(如橙子、西兰花),促进皮肤修复。

2.肺部感染预防

有效排痰: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家属五指并拢呈“杯状”,从下至上、从外至内轻拍背部,每次3~5分钟,每日3次,帮助痰液排出。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做腹式呼吸,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增强肺功能。

饮食注意:吞咽困难者避免干硬、粘稠食物,进食时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呛咳误吸。

3.尿路感染预防

饮水管理:每日饮水1500~2000ml(心肾功能不全者遵医嘱),保持尿液清亮,减少细菌滋生。

心理支持:破解“卒中后抑郁”困局

约30%~5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兴趣减退等。

认知干预:家属可通过展示康复成功案例、播放患者既往活动视频,帮助其重建信心;

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区康复小组、亲友聚会,避免长期独处;

专业帮助: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超过2周,需及时联系心理医生,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饮食与生活管理:筑牢康复“营养基石”

1.饮食原则

三少三多:少盐(每日≤5g)、少油(每日≤25g)、少糖,多蔬果(每日500g)、多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多优质蛋白(鱼、虾、豆类)。

禁忌食物:避免腌制食品(咸菜、腊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限制饮酒。

2.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中午可小憩30分钟;

安全防护: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避免使用拖鞋,防止跌倒;

定期复查:每月复查血压、血糖、血脂,每3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监测病情变化。

紧急情况应对:识别复发“危险信号”

若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脑卒中复发或并发症加重,需立即送医: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

肢体麻木加重或再次出现瘫痪;

言语不清加重或无法说话;

意识模糊、抽搐、呼吸困难。

科学护理让康复之路更顺畅

脑卒中居家护理是一门融合医学知识与生活智慧的“实践科学”——早期康复训练需遵循“被动-主动-强化”的进阶原则,并发症预防依赖“评估-干预-监测”的闭环管理,心理支持则需要“家庭-社区-专业机构”的多方协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