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夏  单位:内蒙古包钢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2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人在面对小病小痛时,已经习惯于“自我处理”:头疼吃止痛药、发烧吃退烧药、胃胀吃消食片,甚至常备几种“万能药”,一有不适就拿来服用。然而,看似方便的处理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安全隐患。

误区一:药吃多点效果更快

许多人误以为药吃多点效果更快,症状重就加量服用,如一次吃两片止痛药或退烧药“加倍服用”。其实,大多数药物都有安全剂量范围,超量反而可能引发中毒。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日剂量不应超过4000毫克,过量可能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衰竭。用药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建议执行,切勿凭感觉加量,以免得不偿失。

误区二:药一停,病就反弹

不少人担心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弹,即使症状缓解仍继续服用感冒药、止泻药等。其实,大多数对症药只针对短期不适,症状消失后应及时停药,继续服用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和浪费。而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物,确实需要长期使用,但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评估和调整,而非自行延续。正确区分“短期症状药”与“长期治疗药”,是安全用药的重要前提。

误区三:中成药更安全,想吃就吃

许多人认为中成药成分天然、安全无副作用,感冒、咳嗽时更倾向使用,甚至多种中药叠加服用。其实,中药并非“无害药”,部分成分如马兜铃酸、雷公藤等具有明确毒性,长期或超量使用可能伤害肝肾。部分中成药还含有与西药相似的成分,联合使用可能导致重复用药或相互作用。无论中药还是西药,只要进入体内,就可能产生副作用。中成药同样需按说明书服用,不可随意叠加或长期使用。

误区四:不同药混着吃,没问题

不少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需服用多种药物,却忽视了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比如抗生素和抗酸药同服可能影响吸收,抗凝药与止痛药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有时还会不经意重复用药,如服用含相似成分的复方药,导致剂量叠加、毒性增强。药物之间“打架”,后果可能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用药前应主动向医生提供完整用药清单,新增的中药或保健品也应及时告知,避免潜在风险。

误区五:症状差不多,药就一样

很多人习惯凭经验用药,觉得“上次头痛吃这个有效,这次也一样”,或听信亲友推荐,照样服用。但相似的症状可能来源不同,比如头痛背后可能是偏头痛、高血压或脑部病变,不同病因需要不同治疗。随便“借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治。用药既要对症也要对因,遇到反复或不明原因的不适,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而不是盲目照搬过去的用药经验。

误区六:抗生素就是“万能药”

许多人感冒、咳嗽时会立即服用抗生素,误以为“消炎药”万能。有的家长甚至常年为孩子备着抗生素,一不舒服就吃。但多数感冒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滥用不仅无益,还可能引发过敏、菌群失调,甚至催生“超级细菌”,未来真正感染时可能无药可用。抗生素应在明确细菌感染、经医生判断后使用。发热、咳嗽并不等于需要抗生素,切勿自行乱吃。

误区七:保健品能代替药物治疗

保健品常被宣传为“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吸引不少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甚至有人放弃正规治疗,把保健品当药吃。其实,保健品不是药,大多缺乏明确临床疗效,仅属于营养补充或心理安慰。过度依赖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慢性病治疗应以科学诊疗和合理用药为基础,保健品最多作为辅助使用,不能替代正规治疗,更不能本末倒置。

误区八:说明书不重要,看不看无所谓

很多人服药不看说明书,靠记忆或别人推荐。但说明书中包含成分、剂量、禁忌、不良反应等重要信息。忽视这些内容,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例如,有的药需空腹服用,有的不能和乳制品同服,有的需避光保存,还有些药物对特定疾病禁用,若不了解可能加重病情。服药前花几分钟阅读说明书,是对自己健康最基本的保护。

药物是治病救人的工具,但也是需要被正确使用的“双刃剑”。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触各种药物,而药品的安全使用,离不开对常见误区的警惕与纠正。科学用药,是一个与无知较量的过程。让我们从改变一个用药习惯开始,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