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心怡  单位:龙马潭区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2

骨折并非一场手术就能终结的事件,术后恢复阶段才是真正决定预后质量的关键期。许多人在离开医院后误以为“静卧不动”就是最好的休养方式,殊不知,漫长卧床不仅不会加快愈合,反而可能成为并发症和功能退化的诱因。医学研究早已明确指出,术后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骨折愈合速度与肢体功能恢复水平。在家期间,伤者不仅要面对身体层面的康复,还需同步处理营养调配、情绪波动及生活节奏的重新调整,这不是简单的“休息”,而是一场需要主动投入的系统工程。

一、科学活动:动中恢复,才是真正的“休养生息”

肢体创伤的术后阶段,并不是把人“安置”在床上的过程,而是从创伤向重建过渡的阶段。静止,只是对初期骨折不稳定期的尊重;适动,则是对全身代谢与骨骼再生机制的合理激活。真正科学的康复,不是把患者束缚于“不能动”的恐惧,而是在专业评估下循序渐进地恢复关节活动与局部血供。

以踝泵、关节屈伸为代表的主动性小幅运动,不仅能提升下肢循环,减少血栓形成概率,更在骨折愈合的分子机制中扮演信号诱导者的角色,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痂形成。进入中期康复阶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不但有利于力学应力的适配和骨骼重塑,也有助于降低术后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的发生风险。

活动不是负担,而是康复的催化剂。与其被动等待组织自行修复,不如主动参与整个愈合过程,将“活动”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内化到日常生活中。这种以动促愈的理念,正在成为现代骨科康复的主流方向。

二、合理营养:吃得对,才能长得快

骨折修复不是单一的骨组织重建过程,而是一项涉及免疫调节、代谢调控、炎症清除与新生组织重构的多维生理反应,这一过程极度依赖营养物质的供给。一旦摄入不足,哪怕手术再成功,也难以支撑持续高强度的修复需求。很多人在术后食欲减退时简单“对付几口”,实际上正悄无声息地延误了康复进度。

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基础原料,充足摄入可直接参与胶原蛋白合成与细胞增殖;钙和维生素D不仅是骨骼构建的核心元素,更在促进钙磷沉积与骨小梁重塑中发挥协同作用。缺乏它们,不仅导致骨痂形成滞后,还会干扰内分泌调节机制,使愈合周期大大延长。此外,术后常伴炎性反应,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果蔬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应成为每日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理解术后营养,并非“补一补”就够,而是要重构一套科学的膳食系统,持续支持细胞修复与组织再生。营养的供给决定了生理功能的底层支撑,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原本顺利的康复陷入停滞。

三、心理支持:调节情绪,也是“伤筋动骨”里的重要一环

创伤不仅打破了身体的完整性,也动摇了人的安全感与掌控感。疼痛、行动受限、康复过程的不确定性,都会诱发焦虑与抑郁情绪,尤其是年长者更容易在孤独与失能感中陷入消极状态。心理状态不是恢复速度的附属变量,而是直接影响康复依从性、睡眠质量、食欲状况和免疫调节能力的重要因素。

人一旦情绪低落,往往拒绝主动训练,生活节律被打乱,自律性下降,这种消极循环极易拖慢康复节奏。与其放任不安的情绪蔓延,不如主动建立稳定的心理支撑系统。家庭成员的理解与陪伴是最自然的心理干预资源,哪怕只是耐心倾听和日常鼓励,也能大大缓解伤者的不安与倦怠。对康复目标进行阶段性设定,并在每一个小进展中获得肯定感,是重建信心最有效的方式。

不能忽视的是,情绪状态的长期波动可能进一步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稳定,最终干扰伤口愈合与组织再生速度。因此,情绪调节不是心理层面的“加分项”,而是康复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语

“在家养伤”不是停滞不前的静态过程,而是一段复杂的康复旅程。在这段时间里,个体必须从手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康复的主动参与者。科学合理的身体活动激活修复机制,营养供给构筑康复底座,心理调节则保障持续行动的动力与耐力。三个维度互为支撑,缺一不可。骨折术后恢复,是一场身心协调、全系统协同的修复过程,绝不是“多躺几天”就能顺利结束的简单任务。真正的康复,不在医院里完成,而是在家的每一天里,一步步走出来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