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玉媛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心血管内科  发布时间:2025-06-24
562

前言:无形的健康威胁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因其隐匿性强、危害性大而被医学界称为"沉默的杀手"。我国高血压防治形势严峻,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7.9%,但治疗率仅45.8%,控制率更低至16.8%。 临床实践中,我们曾接诊过这样的案例:正值壮年的企业高管因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突发脑出血;规律服药的患者因自行停药导致心肌梗死。这些触目惊心的病例警示我们,提高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和防治意识刻不容缓。作为心内科医生,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大家科学认识高血压,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远离并发症的威胁。  

认识血压——生命的脉动

想象一下,我们的心脏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水泵。每次跳动,左心室会泵出约70毫升血液,相当于一小杯水的量。健康的心脏每天要完成约10万次跳动,泵送的总血量足够装满4个标准游泳池。血压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产生的压力。医生记录的两个数字各有深意:通常,我们说的高压(收缩压)指的是心脏收缩时的峰值压力,反映心脏泵血能力;而低压(舒张压)则是心脏舒张时的最低压力,显示血管弹性状态。这套精密的压力系统由多重机制调控,从肾脏分泌的肾素到血管壁的平滑肌,从自主神经到血液中的电解质,任何环节失调都可能导致血压异常。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很多人以为血压高一点没关系,这种想法极其危险。现代医学将血压分为正常血压:低于120/80mmHg,是最理想的状态;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这是黄灯警告期;高血压:超过140/90mmHg,已经需要医疗干预。要特别注意的是,诊断高血压需要非同日的三次测量结果。很多人在医院测量时会紧张导致“白大衣高血压”,因此家庭自测血压超过135/85mmHg就应警惕。

致命的连锁反应

高血压最可怕之处在于它对身体的损害是潜移默化的。就像持续冲刷河堤的洪水,初期可能只是渗水,但终将导致决堤。心脏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血压长期偏高,会让心肌变得肥厚,就像过度锻炼的肌肉会僵硬。58岁的李先生就是典型案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让他的心脏比正常人大了三分之一,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最终不得不植入支架。在高血压面前,大脑同样脆弱。血压每升高20mmHg,中风风险就翻倍。很多人以为中风都是突然发生的,其实早期可能只是记忆力减退、手脚轻微麻木等“小中风”表现。高血压对肾脏而言,往往在沉默中衰竭。高血压会像筛子一样破坏肾小球,早期唯一的信号可能是夜尿增多。等到出现水肿、乏力时,肾功能往往已经丧失大半。有的患者,则表现为眼睛受累。通过眼底检查,医生能看到高血压造成的血管痉挛、出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失明。

揪出病因

90%的高血压找不到单一病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父母都有高血压的人,患病风险比常人高出3-5倍。目前已发现超过500个相关基因位点,特别是影响盐代谢的基因变异。其次,生活方式是关键推手。中国人日均盐摄入高达10-12克,远超5克的推荐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食盐,酱油、腌制品、零食中的“隐形盐”更危险。另有10%为继发性高血压,但往往来势汹汹。年轻患者如果血压突然升高,要警惕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打鼾严重的人则要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继发性因素。针对继发性高血压,往往需要针对性治疗。

科学降压

科学防治高血压需要系统化方案。非药物干预是基础,包括严格限盐、规律运动和心理调节。严格限制钠盐摄入量。建议使用定量盐勺,逐步减少用量。学会用葱姜蒜、柠檬汁等天然调味品替代食盐。警惕“隐形盐”:一包方便面的盐分可能就超过每日限量。运动处方要个性化,推荐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的水平最安全。注意避免爆发性用力,如突然搬重物。心理调节常被忽视。长期压力会使血压升高10-20mmHg。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都是简单有效的减压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五大类降压药物各具特点。普利类(如培哚普利)特别适合糖尿病肾病患者,但可能引起干咳;沙坦类(如缬沙坦)作用相似但更少副作用;地平类(如氨氯地平)降压平稳,适合老年人;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经济实惠,但要注意补钾;洛尔类(如美托洛尔)适合合并冠心病者。联合用药是趋势。就像团队作战,不同机制的药物组合可以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比如沙坦类+地平类,既能协同降压,又能减轻地平类可能引起的下肢水肿。服药时间也有讲究。多数人早晨血压最高,适合晨起服药。但约20%的患者夜间血压不降反升,这类人需要晚间加药。约10%的患者即使用三种药物也难以控制。这时要考虑是否真的按时服药?是否存在继发因素?是否需要介入治疗?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可以通过微创方式阻断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使血压下降15-20mmHg,为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了新的选择。 

走出认知误区

在高血压防治中存在诸多认知误区亟待澄清。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是最危险的。高血压的损害往往在无症状时就已经发生,等出现头晕、头痛时,往往器官损害已经不可逆。“是药三分毒”的陈旧观念也害人不浅。现代降压药安全性很高,相比高血压的危害,药物的副作用微乎其微。“血压正常就停药”后果严重。就像烧开水,刚沸腾就关火,很快又会凉下来。血压需要持续控制,而寄希望于保健品降压更是不切实际,没有任何保健品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

自我管理要点

规范的自我管理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建议选择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在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测量前静坐5分钟,双脚平放。早晚各测一次,记录完整数据。定期随访时应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每年行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当血压突然超过180/120mmHg并伴头痛、胸痛时,立即就医。平时可准备急救卡,写明用药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高血压防治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不会太晚开始。从今天起,让我们携手对抗这个沉默的杀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是高血压防治的第一步。此外,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血压筛查,一旦确诊后立即干预,不要等出现并发症再处理。已确诊的患者建议坚持长期规范治疗,不能随意停药。您的血压健康,由您自己掌握!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心内科医生。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