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疫苗的起源与发展
疫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 10 世纪,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预防的记载,人们通过将天花患者的痂皮磨碎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使他们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这便是人痘接种法的雏形。18 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挤奶女工感染牛痘后不会再得天花,由此发明了牛痘接种法,这是现代疫苗的开端。
此后,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疫苗技术日新月异。从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到如今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疫苗的种类日益丰富,预防的疾病范围也不断扩大。
二、疫苗的工作原理
疫苗的工作原理基于人体的免疫系统。
当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入侵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识别并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来对抗病原体。疫苗实际上是经过处理的病原体或其部分成分,它们保留了能刺激免疫系统的特性,但不会引发严重的疾病。当疫苗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 “敌人”,并启动免疫反应。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针对疫苗中抗原的抗体,同时还会产生记忆细胞。这些记忆细胞就像免疫系统的 “记忆库”,当真正的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并启动更强烈、更快速的免疫反应,在病原体尚未大量繁殖引发疾病之前就将其消灭,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疫苗在预防性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预防传染病的传播: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以天花为例,在全球大规模接种牛痘疫苗后,天花于 1980 年被正式宣布灭绝,这是人类通过疫苗消灭的第一种传染病。此外,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也因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率大幅下降。通过群体免疫效应,当足够比例的人群接种疫苗后,即使部分未接种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从而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链。
保护特殊人群: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疫苗尤为重要。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接种疫苗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护,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感染传染病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以降低他们患病的风险,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孕妇接种某些疫苗不仅可以保护自身,还能通过胎盘将抗体传递给胎儿,使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传染病的流行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包括医疗费用的增加、生产力的损失以及对旅游业、贸易等行业的冲击。疫苗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因疾病导致的缺勤、休学,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据统计,每投入 1 美元用于疫苗接种,可获得数美元甚至数十美元的经济效益。
四、正确认识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是经过严格评估的。在疫苗研发过程中,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多期临床试验等多个阶段,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市后,还会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虽然疫苗在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低热等,这些大多是暂时的,会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为罕见,而且与疫苗所预防的疾病可能带来的危害相比,疫苗接种的益处远远大于风险。
有效性: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疫苗是非常有效的。不同类型的疫苗对相应疾病的预防效果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疫苗都能提供较高的保护率。例如,乙肝疫苗的有效率可达 90% 以上,能够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只要按照免疫程序规范接种疫苗,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