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患儿花花(化名)14岁,体重52公斤,因为“头晕头痛伴视物模糊1周”入院。经过头颅核磁、CT、腰椎穿刺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这是什么病?严重吗?能治好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儿童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特发性颅内压增高”?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脑子里的压力(颅内压)异常增高了,但医生通过各种检查(比如核磁MRI/CT)没有发现导致压力增高的明确原因(比如肿瘤、脑出血、严重感染、血管畸形等)。以前它有个不太准确的名字叫“假性脑瘤”,因为它会引起类似脑瘤的症状(头痛、视乳头水肿),但实际上并没有肿瘤。
“特发性” = 原因不明: 这是关键点。目前医学上还不完全清楚它为什么发生,可能与脑静脉流出异常(如静脉狭窄和静脉高压)、蛛网膜颗粒水平或脑脊液淋巴引流部位的脑脊液流出阻力增加、肥胖相关腹内压增高和颅内静脉压增高等因素相关。
“高颅压” = 颅腔内的压力过高: 我们的大脑被坚硬的头骨保护着,颅腔内的空间是固定的。如果里面的压力持续增高,就会压迫大脑和重要的神经结构,尤其是负责视觉的视神经。
二、哪些孩子要特别警惕?主要症状是什么?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在儿童期相对少见,但在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超重/肥胖的女孩)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家长需要留意孩子是否有以下“报警信号”:
1.反复发作、持续加重的头痛: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头痛可能在早晨醒来时最严重,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或弯腰时明显加重,普通止痛药效果不好。
恶心、呕吐: 常常和头痛伴随出现,尤其在早晨,可能是喷射性呕吐。
2.视觉症状: 这是最需要高度重视的症状!看东西模糊,看东西出现重影(复视),短暂性黑朦,感觉眼前有闪光或盲点,颅内杂音(搏动性耳鸣)等。医生检查眼底会发现视乳头水肿(视神经头肿胀),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体征,如果持续存在且不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
3.其他可能伴随的症状: 头晕、颈部疼痛或僵硬、耳鸣(耳朵里有嗡嗡声或搏动声)、畏光(怕光)等。
提醒: 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尤其是小孩。如果孩子频繁哭闹、拍打头部、精神萎靡、不爱玩耍、呕吐(特别是喷射状呕吐),即使说不清头痛,也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三、医生是如何诊断的?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特发性颅内压增高需要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疾病。医生通常会安排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询问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有无诱因、用药史、生长发育情况、体重变化等。检查视力、视野和眼底(看视乳头有无水肿)至关重要!
1.影像学检查:头部MRI或CT: 这是必须做的!目的是排除脑瘤、脑积水、出血、静脉窦血栓等器质性病变。MRI通常更优,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2.磁共振静脉成像: 有时需要做,排除脑部主要静脉(静脉窦)堵塞的可能。
3.腰椎穿刺(腰穿): 这是确诊的关键步骤!医生会用细针从孩子的腰部(腰椎间隙)穿刺,连接测压管测量脑脊液的压力。如果压力显著高于正常值(儿童标准与成人不同,医生会判断),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会留取少量脑脊液进行化验,排除感染或炎症等其他原因,
四、这个病怎么治疗?能治好吗?
好消息是:儿童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绝大多数是可以治疗和控制的!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颅内压、保护视力、缓解症状,并尽可能寻找和去除可能的诱因(如药物、体重问题)。
1.药物治疗(一线治疗):减少脑脊液的产生,从而降低颅压。治疗用药有一定副作用,患儿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复查(尤其是视力和视野)非常重要!不能自行停药或减量!
2.控制体重(如果超重/肥胖): 对于体重超标的孩子,科学减重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关键! 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非常必要。
3.连续腰椎穿刺放液: 在药物起效前或效果不佳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腰椎穿刺,放出少量脑脊液以快速降低颅压、缓解症状(尤其是保护视力)。
4.手术治疗(少数情况) 视神经鞘开窗术: 当视力受到严重威胁且药物效果不好时,可能采用手术。
五、家长须知:长期管理要点
1. 定期眼科随访:即使症状缓解,也应每3-6个月检查视野和眼底
2. 体重监控:维持健康BMI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3. 头痛日记:记录发作频率、强度和触发因素
4. 药物依从性: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