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美芳 唐晓燕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4
570

    烧伤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常见于0-3岁的低龄幼儿之中,但这种意外伤害其实是可以有效预防、正确处理的,采取正确措施通常能够将儿童烧伤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也能够在风险发生后正确处理、减轻危害,下面将结合相关医疗指南,系统地梳理防护要点,进行集中讲解。

一、 家庭高危区域的防控

儿童的生活场景中,家庭环境中有许多烫伤的高危风险区域,首先就是厨房。厨房区域内有许多高温热源,例如汤锅、电热水壶等,这些高温厨房用品均需放置于离地1.5m以上的地方,并且把锅柄、把手朝内,以免儿童随意触碰,另外在日常做饭、使用高温物品、炉灶时,应当关闭厨房门,并且让儿童远离厨房,禁止儿童进入,同时也需要注意餐厅位置,部分刚炒好的热菜、热汤放置在餐桌上时,需要尽量放在最中央位置,避免让儿童接触,最好有家中其他人专门看住儿童活动范围,避免误触。

浴室也是家庭环境中的烫伤高风险区域,家中使用的热水器,应当把最高水温设置在40-45摄氏度范围内,避免水温过高,并且日常给儿童洗澡时,应当先放冷水再放热水,以免意外风险出现,在调水温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手腕内侧试温,一般对于儿童来说,洗澡水的温度在38-40摄氏度范围内最为适宜,如果是婴幼儿,可以增加使用水温计进行测试,确保水温安全。

家中的各种电器也是儿童烧伤的高风险物品,例如电暖器、熨斗、插座等,一般建议在有儿童的家中,所有插座都应当加盖保护盖,电线不能散落在外,应当收纳在线槽或者集成收纳盒内,电暖器等具有高温属性的电器使用过程中均需全程看护,日常不使用时也不能随意放置,应当收纳在箱内、柜内或者抽屉内。

二、 儿童安全教育

虽然低龄幼儿的行为及自主性相对较难管控,但并非只能通过认知教育来提升其安全意识。针对0-3岁的低龄幼儿,可以通过模拟感受的方式让其了解烧伤风险,将毛巾用40-45摄氏度的热水打湿后,让幼儿感受其中温度,并且同时说“烫”、“躲开”等引导词,让儿童养成高温躲避意识。针对4-6岁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认知意识的儿童,可以通过模拟游戏的方式培养高温安全意识,例如在厨房模拟游戏中,在一些锅具上贴上高温贴纸,让儿童强化基础认知。在7岁以上儿童的认知教育中,可以逐步增加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急救措施的学习,例如日常面对高温场景时需要如何避免烫伤,烫伤时需要立即告知大人等。

对于家长来说,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儿童安全保护意识,例如在日常做饭、洗澡时,需要专人看护儿童,并且视线不能离开儿童,尤其是二孩家庭,一定要禁止一个小孩给另一个小孩洗澡或者喂热食。

三、 急救五步法

五步急救法是儿童烧伤时挽救皮肤、掌握黄金时间的重要救治步骤,口诀是“冲”、“脱”、“泡”、“盖”、“送”,冲是指立即使用流动冷水冲洗烫伤、烧伤处15-30分钟,但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冰块,流动冷水即可。脱是指冲冷水的过程中同步剪开衣物,但注意不能撕扯,尤其是与皮肤粘连的地方,使用剪刀小心剪开即可。泡是指持续疼痛时将患处浸泡在冷水中15分钟,但这只适用于小面积的伤口。盖是指覆盖上干净的纱布或者棉布,注意不能在患处涂抹牙膏或酱油等物品,这都会加重感染,并且还会干扰医生对于伤口的判断。送是指立即送医,除非是极小的伤口,否则都应当立即送往急诊,采取专业医疗手段进行处理。

四、 其他特殊场景的防护

除家庭环境以外,还有一些特殊场景也存在烧伤风险,例如夏季户外的金属滑梯以及烧烤炉,户外热源都需要家长先用手背试温后再让儿童接触。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时,一定要由成年人全程陪同,并且让儿童远离燃放区域,针对低龄儿童还需要控制其行动,避免突然跑动进入爆炸烧伤区域。冬季使用一些保暖设备也存在低温烫伤的风险,例如暖水袋,使用时应当包裹隔温毛巾。

 由上可见,对于儿童来说,烧伤的预防胜于救治,80%以上的儿童烧伤烫伤都能够通过在生活中多加注意、环境改造等方式有效避免,而当风险发生后,一定要牢记,不能慌乱、不能盲从,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才能够将伤害降至最低。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
2025-08-01
来源:云浮市中医院...
2025-06-20
来源:娄底市中心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