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利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4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燥,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医是早熟的智慧,成熟于千年前,很多古文看似晦涩难懂,却因其法象于天地,根植于自然,落实于生活,故又大道至简,拥有一颗热爱生活、尊崇自然的心,就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执简驭繁,悟得正道。

首先回到中医的基础,也是核心内容-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阴阳理论的存在是为了把世间万物进行归类,如上为阳、下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部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正如《素问·阴阳离合大论》云“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大意是,世间万物都可归为阴阳两类,宇宙苍生,看见的,看不见的事物太多,不用一一归类,而掌握阴阳的内在规律和动态属性就可无限地类比、类推、划分、整合,进而用于指导生活、工作,为我所用。“阴阳者,水火之兆也,天地之日月,人身之气血”,用水火诠释阴阳,水为阴,火为阳,此归类根据其功能特性而定:一切寒凉的、趋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静止凝固作用的有形之物即为阴;一切温热的、向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推动作用的无形之物即为阳。比如水,在自然状态下,其触感偏凉偏寒,其流动趋势是往下走,把水置于零下几十度的寒冷之处,会冻结成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有形之冰,这叫阴成形;火燃烧时,其趋势是向上“跳跃”,在火的温热作用下可把有形之冰化为水,再继续炙烤,水化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水蒸气,夏天日照充足,会把江河湖海里的水蒸发到空气中,所以夏天湿度大,这就是阳化气。从这个角度去推理,又如气和血,无形的气其推动作用可使静止状态下的有形之血在血管内流动,中医讲“气为血之率”——血在气的率领下流动,所以气为阳;“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需要依附于有形之血,即血能载气,好比灵魂依附于肉体,肉体承载灵魂,故血为阴。气和血可代表身体的阴和阳,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即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一体两面,不可分割、不可独立存在,比如失血兼贫血病人,用当归补血汤,众所周知当归是补血活血的,但这个方剂里,当归与补气的黄芪占比为1:6,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即固”,擅补阴者,阳中求阴……再比如没有白天(阳)哪有黑夜(阴)、没有秋冬(阴)哪来春夏(阳),这种一分为二的辨证观,正是古中医哲学思想的集中闪现,从这个角度讲,中医的底色是哲学,除了中医治病救人的医学本质,其哲学内涵亦是疗愈的过程,当生活陷入困境,感觉晦暗(阴)压抑时,一丝曙光(阳)已悄然升起,因为阴阳互根、福祸相依、物极必反,冬尽春来,阴尽阳生,事无绝对,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无须过度焦虑,顺应自然,黎明终将到来。

上述内容大多出自《黄帝内经》,而中医属于传统文化优秀的组成部分,其根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源头-《易经》,由于科普文章的字数限制,这里单从《说文解字》来诠释阴阳内涵:易经的易字,上下结构,其小篆的字形是上为日(阳),下为月(阴),以上述阴成形阳化气的内容为基,阳化气,气无形,如春的温气、夏的热气、秋的凉气、冬的寒气(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即“道”(道法自然),不受时代变迁的限制,不因人的情志转移,属于形而上学;阴成形,如春柳、夏花,秋霜、冬雪,推而广之,泛指一切有形体的可触之物,属于形而下学。形而上谓之道(阳,无形),形而下谓之器(阴,有形),“易”字上为日为阳,在无形的气、神层面;下为月为阴,在有形的物、器的层面,所以确如刘力红教授所言,它是一门以神御形,以道御器,以形上统形下的一门学问,它形神兼备,道器皆有,术法俱齐,包罗世间万象,所以博大精深!

写在最后,是该篇科普的立意: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结合自然规律、生活现象把大众心中神奇、玄幻的中医具象化,阴阳就是“道”,生活中处处见“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它不会脱离现实独立存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