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语涵  单位:  发布时间:2025-08-06
5075

在手术台上,他是一位果敢沉稳、技艺娴熟的骨肿瘤外科专家;而在实验室与会议讲坛上,他又是一位视野开阔、勇于探索的科研学者。他就是雷紫雄博士,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中心主任医师,一位以临床积淀驱动科研突破的医学践行者。二十余年来,雷博士始终坚持“以患者为核心”的科研理念,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与基础研究之间架起了高效互通的桥梁,推动了多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

作为临床专家,雷博士深知,肿瘤治疗仅靠手术经验远远不够,必须以科研为支撑,推动诊疗技术不断进化。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涵盖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多个维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课题——《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非转移骨肉瘤的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少有的骨肉瘤临床RCT研究之一。通过科学严谨的分层分组与随访观察,项目为青年骨肉瘤患者的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循证路径。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了“Collagen/TCP梯度软骨修复材料机理研究”“骨与软组织肿瘤规范化诊疗援疆项目”“双梯度HA纳米涂层假体与翻修技术研究”等多个重要科研计划,在人工材料、再生组织、骨肿瘤区域性协同治疗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雷博士的科研视野不仅局限于国内。2010年,他远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骨科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师从国际骨科学权威Klaus-Peter Günther教授,专攻骨与软骨组织工程重建。在德国研修期间,他系统掌握了组织诱导、生物材料应用与个性化假体设计等国际前沿技术,为其日后在国内率先推广3D打印假体重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归国后,他将3D打印、术前建模与精准切除技术应用于骨盆、股骨等复杂部位肿瘤切除术中,显著提升了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成为国内骨肿瘤外科领域的重要技术。

在科研成果方面,雷紫雄博士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已在《Frontiers in Oncology》《Laboratory Investigation》《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涉及骨肉瘤细胞迁移机制、肿瘤微环境与免疫调节、乳腺癌骨转移相关miRNA作用机制、椎体肿瘤术式优化等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其中,发表于《Laboratory Investigation》的研究揭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骨肉瘤细胞之间的HMGB1正反馈环路机制,为骨肉瘤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篇发表于《Eur Spine J》的文章,详细报告了复杂脊柱巨大软骨肉瘤的整块切除与术后重建路径,展示了雷博士在极高难度手术领域的科研与临床整合能力。

在科研转化方面,雷博士已获得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技术。其中包括“骨盆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的局部组织结构个性化重建机构”“新型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方法”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重建中,显著提升了术后假体稳定性与功能重建质量,成为业内公认的创新成果。

除论文与专利之外,雷博士在医学教育与学术传播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担任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肿瘤专业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参与多项诊疗指南与专业培训教材的编撰工作。他还担任《新编现代骨科基础与临床》《临床骨关节疾病诊疗技能与治疗方法》等多部专业著作的副主编,涵盖了从本科教学、进修培训到专科临床实操的多个教学层级,为国内骨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资源。

在雷博士看来,科研不是为了论文数量的累积,而是要回到临床,为患者带来切实可感的改善。“科研的终点不是论文,而是让更多患者获益。”他常将手术中遇到的难题带回实验室寻找机制,又将实验结果反哺于术式创新,在病床与实验台之间不断往返,探索治疗的极限与可能。他相信,真正的好医生,既要能动刀施术,也要能动笔思索;既要为个体解除病痛,也要为群体开辟新路。

正是这份源自医学本心的科研信仰,让雷紫雄博士在国内骨肿瘤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认可,更在无数患者身上落地生根。他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一篇篇高水平论文、一项项转化应用技术,诠释了一位临床科学家的坚守与荣耀,也为中国骨肿瘤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