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霁  单位:雅安市中医医院骨一科  发布时间:2025-07-29
1684

“上下楼梯膝盖咯吱响”“蹲起时刺痛”“阴雨天膝盖发沉”——这些不适是膝关节退变的常见信号。中医认为,膝关节问题与“肝肾亏虚、气血瘀滞”密切相关,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经络,可疏通气血、滋养筋骨,是家庭护膝的简便良方。本文精选了数个核心穴位,结合实操技巧,教你用双手守护膝关节健康。

一、膝关节问题的中医根源:不止是“磨损”

中医将膝关节不适归为“痹证”“膝痛”,核心病机有三:

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随年龄增长,肝肾精气渐衰,筋骨失养,膝关节易酸软无力。

气血瘀滞:长期姿势不良或过度劳累,导致膝关节周围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表现为刺痛、活动受限。

寒湿侵袭:膝关节暴露在外,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湿邪黏滞,导致膝盖发沉、遇冷加重。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补肝肾、通气血、祛寒湿”的效果,适合早期退变、轻度骨关节炎、运动后劳损等情况。

二、核心护膝穴位:找准位置,按对方法

膝关节周围穴位多分布在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肾经,按摩时以“酸胀感”为度,每个穴位按3-5分钟,每天1-2次。

1. 犊鼻穴:膝关节的“守护神”

位置:屈膝时,髌骨下方外侧凹陷处(外膝眼),内侧凹陷为内膝眼,二者常同时按摩。

功效:疏通膝关节气血,缓解疼痛、肿胀,是治膝痛的“第一要穴”。

手法:拇指指腹按压,力度以“酸胀能忍受”为宜,按揉时可小幅度转动膝关节。

2. 阳陵泉:舒筋活络的“开关”

位置:屈膝90°,膝盖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摸膝盖外侧突出小骨,其前下方即是)。

功效:缓解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紧张,改善屈伸不利,尤其适合膝盖外侧酸痛。

手法:食指、中指并拢按揉,力度稍重,配合拉伸小腿肌肉效果更佳。

3. 阴陵泉:祛除湿气的“排水口”

位置:膝盖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顺膝盖内侧骨头边缘向下摸,凹陷处即是)。

功效:健脾祛湿,缓解寒湿导致的膝盖“发沉、僵硬”,阴雨天不适者更适用。

手法:拇指按压并做环形揉动,按后膝盖内侧会有温热感。

4. 血海穴:补血养筋的“加油站”

位置:屈膝,膝盖内侧髌骨往上2寸(约三横指),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功效:补血活血,改善膝关节周围气血不足导致的麻木、刺痛。

手法:拇指垂直按压,酸胀感扩散至膝盖内侧为佳,适合中老年退变者。

三、家庭按摩“三步法”:护膝更高效

结合“先松筋、再通经、后养筋”理念,这套方法能让效果翻倍:

第一步:松筋放松(3分钟)

双手掌搓热包裹膝盖,顺时针、逆时针各揉10圈,再用拇指沿髌骨边缘环形按揉,重点放松痛点。此步促进循环,为穴位按摩“铺路”。

第二步:穴位点按(10分钟)

按“犊鼻穴→阳陵泉→阴陵泉→血海穴→梁丘穴→委中穴”顺序,每个穴位按3-5分钟。按压时配合呼吸:呼气加重力度,吸气减轻,利用节奏增强刺激。

第三步:拔伸养筋(2分钟)

坐姿伸直患腿,脚尖上勾,双手轻拉脚掌向身体方向牵拉,膝盖尽量伸直,保持10秒后放松,重复5次。此步改善关节间隙,促进滑液循环。

四、辨证加按:不同问题的“定制方案”

1. 寒湿型(膝盖发凉、遇冷加重)

加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按揉3分钟,温补脾阳祛寒湿。按摩后用热水袋敷膝10分钟。

2. 劳损型(运动后酸痛、屈伸不利)

加按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按揉2分钟。按摩后抬高腿,脚下垫枕促进代谢。

3. 肝肾亏虚型(膝盖酸软、上下楼无力)

加按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间凹陷)和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各按3分钟,补肾养肝舒筋。

五、禁忌与注意事项

避开急性期:膝盖红肿热痛、皮肤破损时禁按,以免加重炎症;

力度适中:以“酸胀感”为度,老年人忌暴力按压;

结合习惯调整:避免久坐久站、蹲跪过久,肥胖者注意减重(每减10斤,膝关节压力减40斤)。

六、配合小动作:效果更佳

靠墙静蹲:背部贴墙屈膝45°,每次30秒,增强股四头肌;

直腿抬高:平躺抬腿至30°,保持5秒,每条腿10次,改善稳定性;

勾脚练习:坐姿勾脚再放下,重复15次,促进循环。

每天15分钟穴位按摩,既能缓解不适,又能延缓关节退变。坚持“手到穴到”,让膝关节在岁月中保持灵活,走好每一步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