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看病,用抗生素前做皮试似乎是“必经流程”。但近年来,国家已明确不是所有抗生素都需要皮试,不推荐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皮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今天就为你揭开真相。
头孢皮试,为何不再“必需”
1.皮试预测效果有限。很多人以为皮试能准确判断是否过敏,可事实并非如此。皮试阳性,不代表用药后一定会过敏;皮试阴性,也不能保证用药时万无一失。临床中,皮试和实际过敏情况经常“对不上号”,这说明皮试很难精准预测过敏风险。
2.过敏发生概率不高。头孢菌素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率仅在0.07%~2.8%,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更是罕见。即便有其他过敏病史,用头孢时过敏概率也不会明显增加。对大多数人来说,头孢过敏风险没那么高,常规皮试必要性自然就降低了。
3.皮试带来额外麻烦。皮试扎针又疼又难受,尤其是对小朋友。而且一旦皮试阳性,孩子能用的抗生素会更少,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此外,等待皮试结果还会耽误治疗时间,对急症患者很不利。
4.权威指南有了新指引。国家卫健委《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 年版)》更是明确不推荐常规皮试,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新依据。
哪些情况还需做皮试
虽然不常规皮试,但两种情况仍需注意:一是有明确青霉素或头孢菌素速发型过敏史,确实要用头孢且医院有急救条件时,需用不同侧链的头孢做皮试;二是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的,不过医生也需进一步了解皮试相关信息。
取消皮试,如何保障用药安全
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用药安全的忽视,相反,我们需要通过更加科学、严谨的方式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详细询问过敏史。患者在就医时,应主动、详细地向医生提供自己的过敏史,包括曾经对哪些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过敏时出现的具体症状,以及过敏发生的时间等信息。医生在接诊时,也应更加细致地询问和甄别患者的过敏史,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细节。例如,患者既往仅仅是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头孢菌素真正过敏,此时准确告知医生皮试阳性的情况,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患者对自己的过敏史表述不清的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医生对过敏史的判断,进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最终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详细、准确的过敏史询问,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第一步。
2.加强用药期间观察。在患者使用头孢菌素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急促、胸闷、头晕等可能的过敏症状。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止用药、进行紧急救治等。同时,医院的各个科室应配备齐全过敏反应抢救药品和设备,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除颤仪、吸氧装置等,并且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培训及演练,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抢救。
3.提升患者自我防范意识。患者自身也应提升对用药安全的防范意识。在用药前,主动询问医生关于药物的相关信息,如是否需要皮试、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在用药期间,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此外,患者还应了解一些基本的过敏反应知识,如常见的过敏症状、出现过敏反应后的应对方法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是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理性决策,它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皮试取消了,但我们对用药安全的保障措施却丝毫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全面和科学。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指导原则,在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加强用药期间观察的基础上,为患者合理、安全地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同时,也希望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主动提供准确的病史信息,共同为自身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