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桂芳  单位:湖南省沅陵县精神病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2071

在精神科临床诊疗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共病。精神疾病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精神症状的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而长期高血压又会加重脑功能损害,影响精神疾病的预后。本文将从临床实践出发,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一套实用的管理方案。

认识精神科患者高血压的特殊性

精神科患者的高血压往往呈现出与普通人群不同的特点。首先是血压波动幅度大,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例如,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激动、活动增多,血压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而抑郁状态下,患者久坐不动、食欲下降,血压又可能出现异常波动。其次,症状隐匿性强,很多精神科患者由于认知功能受损或注意力不集中,对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不敏感,容易延误诊治。

另外,精神科药物与降压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或导致体重增加,间接引起血压升高;而某些降压药可能加重抑郁症状。这种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使得精神科患者的高血压管理需要更精细化的方案。

提升用药依从性:打破治疗中的“隐形壁垒”

(一)建立清晰的用药认知。很多患者及家属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精神科的药才是治病的,降压药可吃可不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高血压的危害以及控制血压对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可以告诉患者:“稳定的血压能让大脑得到更好的血液供应,有助于情绪的平稳,减少幻觉、妄想的出现。”

(二)简化用药方案。尽量选择长效降压药,例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减少漏服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制作“用药时间表”,用不同颜色标注精神科药物和降压药的服用时间,并配上简单的图示。

(三)关注药物副作用。部分患者因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而自行停药。例如,有些患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后出现下肢水肿,就认为“这个药对身体不好”。应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应对方法。出现不适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不可擅自停药。

(四)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家属在监督患者服药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可以对家属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观察患者的服药情况,如何处理漏服的问题。同时,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对服药的顾虑,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情绪调节:血压平稳的“隐形调节器”

情绪与血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精神科患者。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的波动又会反过来加重情绪的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调节情绪是高血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识别情绪与血压的关联信号。有些患者在焦虑发作前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此时测量血压往往会发现数值升高;而抑郁情绪明显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增多,血压也可能随之降低或波动。当出现这些信号时,可以先进行简单的自我调节(如深呼吸),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或家属,必要时调整降压药剂量。

(二)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1.深呼吸放松法。取坐位或卧位,闭上眼睛,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再缓慢呼气6秒,重复5~10次。2.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通过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而改善情绪。例如,从脚趾开始,先用力蜷缩脚趾5秒,然后放松10秒,再依次向上到小腿、大腿、腹部等部位。3.转移注意力。当出现烦躁、易怒等情绪时,可从事一些简单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如拼图、绘画、听舒缓的音乐等。病情稳定时,还可以参与集体活动,如手工制作、集体散步等,在与人交流中缓解不良情绪。

(三)营造支持性环境。家庭和病房环境对患者的情绪有着重要影响。家属应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争吵和过度刺激。在病房中,可以通过布置绿植、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等方式,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同时,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理解和鼓励。例如,当患者说“我觉得自己好没用”时,我们可以回应:“我看到你今天按时服药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慢慢来,我们一起努力。”

血压监测:掌握病情的“晴雨表”

准确的血压监测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精神科患者,要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监测频率。

(一)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用浓茶或咖啡,安静休息5~10分钟;测量时取坐位,手臂自然放置在与心脏同一水平的位置,袖带松紧以能插入1~2指为宜。对于躁动不安、无法配合的患者,可以选择在入睡后测量,或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24小时连续记录血压变化。

(二)合理的监测频率。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天测量1~2次血压;精神症状波动期或血压未达标时,应增加测量次数,每天测量4~6次。可以通过“血压记录本”,记录测量时间、血压数值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症状,便于医生综合判断病情。

精神科患者的高血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提升用药依从性是控制血压的基础,情绪调节是维持血压平稳的关键,而规范的血压监测则是评估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每一次血压的平稳都是迈向健康的一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