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昝映宇  单位:剑阁县中医医院 肿瘤科  发布时间:2025-10-21
1646

提到癌症治疗,很多人会陷入“非中即西”的选择困境:有人认为西医的手术、放化疗“见效快”,却担心副作用;有人信赖中医的“整体调理”,又怕耽误病情。事实上,现代癌症治疗早已不是单一模式的“单打独斗”,中西医联手抗癌也绝非简单的“西医杀癌+中医补身”,而是根据患者病情、治疗阶段,实现“各司其职、互补协同”的作战模式,既能提升疗效,又能减轻痛苦,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

术前:中医“铺路”,为西医治疗打基础

癌症患者术前常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身体虚弱,难以耐受手术创伤;二是肿瘤周围组织粘连,增加手术难度。此时中医的作用,是“调理身体、软化病灶”,为西医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肺癌患者术前若存在咳嗽、气短、乏力等症状,中医会采用“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的方剂(如黄芪、党参、沙参、浙贝母等),既能改善肺功能,增强患者体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减少肿瘤与周围血管、组织的粘连。临床数据显示,经过2-4周中医调理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时间平均缩短3-5天。

对胃癌、肠癌患者,术前若有食欲不振、腹胀、贫血等问题,中医会用“健脾和胃、养血益气”的方法(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等),改善胃肠功能,纠正贫血,让患者以更好的身体状态迎接手术,降低术后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风险。

术中及术后:中西医“接力”,减少损伤、加速康复

手术是癌症治疗的核心手段,但术后的“恢复关”同样关键。此时中西医的协同,体现在“西医控风险、中医促修复”的接力配合上。

术后早期,西医重点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预防出血、感染等急性并发症,必要时通过静脉营养补充能量。而中医则从术后第1-2天开始介入:对腹部手术患者,通过“足三里”“天枢”等穴位针灸,或服用“大承气汤”等中药汤剂,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帮助患者尽早排气、进食,减少肠粘连发生;对骨科、乳腺等手术患者,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外敷(如当归、红花、乳香等),缓解手术部位肿胀、疼痛,加速伤口愈合。

术后恢复期,西医会根据病理结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如化疗、靶向治疗),中医则针对术后常见的“虚证”(如气虚、阴虚、血虚)进行调理。比如化疗期间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脱发,中医会用“健脾和胃、养阴生发”的方剂(如陈皮、半夏、女贞子、墨旱莲等),减轻化疗副作用;放疗后患者出现口干、咽痛,中医通过“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麦冬、玉竹、玄参等),缓解黏膜损伤,让患者能更好地耐受后续治疗。

晚期:中西医“守攻结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对晚期癌症患者,治疗目标从“根治”转向“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此时中西医的协同更显重要。西医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精准抑制肿瘤进展,控制病情扩散;中医则从“整体调理”入手,缓解患者痛苦,增强身体抵抗力,实现“带瘤生存”。

比如晚期肝癌患者若出现腹水、黄疸,西医通过穿刺引流缓解腹水,中医则用“利水渗湿、疏肝利胆”的方剂(如茯苓、泽泻、茵陈、栀子等),减少腹水生成,改善肝功能;晚期胰腺癌患者常伴随剧烈腹痛,西医通过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中医则通过针灸“内关”“足三里”穴位,或服用“行气止痛”的中药(如延胡索、香附、木香等),增强止痛效果,减少西药止痛药的用量和副作用。

临床中,不少晚期患者通过“西医控瘤、中医扶正”的模式,生存期明显延长,甚至能恢复正常饮食、生活自理,这正是中西医协同作战的价值体现。

结语:协同是关键,辨证是核心

中西医联手抗癌,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患者个体差异的“精准协同”——西医聚焦肿瘤局部,快速控制病情;中医着眼全身调理,修复身体损伤。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没有西医的“攻瘤”,中医难以长期控制病情;没有中医的“扶正”,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可能让患者难以坚持。

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的不断完善,这种“协同作战”模式将帮助更多癌症患者跨越治疗难关,在抗癌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