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夏之交的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湿度也不断加大,为病毒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温床”。手足口病,这个每年都会在高发期给家长和孩子们带来困扰的传染性疾病,又开始进入活跃期。面对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病,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手足口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并详细介绍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
认识手足口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它之所以被称为“手足口病”,是因为患病儿童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除了这些可见的皮疹,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一周左右便可自愈,但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尤其是感染EV71病毒的孩子,可能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高发期科学防护措施:全方位筑起健康防线
(一)个人卫生防护
1. 勤洗手:教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尤其要注意清洗容易藏污纳垢的指缝、指甲缝、手腕等部位。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玩耍后等,都要及时洗手。
2.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教导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遮住口鼻,避免飞沫直接喷溅到空气中或他人身上。用过的纸巾要及时扔进垃圾桶,避免随意丢弃。
3.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餐具、水杯等个人物品。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要确保孩子使用自己专属的物品,并定期对这些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
(二)家庭环境防护
1. 定期清洁与消毒:保持家庭环境清洁。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对于孩子的餐具、奶瓶等,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并采用高温煮沸的方式消毒10-15分钟。此外,孩子的衣物、被褥也要定期清洗和晾晒,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天然的杀菌作用。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减少孩子感染的风险。
3. 注意防蚊灭蚊:做好家庭防蚊工作,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电蚊拍等物理防蚊措施,避免使用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蚊香和杀虫剂,防止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集体场所防护
1. 幼儿园和学校的防控措施:幼儿园和学校是手足口病高发的集体场所,要严格落实晨检和午检制度。每天孩子入园、入校时,老师要仔细检查孩子的手、足、口腔等部位是否有皮疹,测量体温,询问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同时,要加强对教室、活动室、午睡室等场所的通风和消毒。
2. 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要为孩子佩戴口罩,并尽量缩短停留时间。人员密集场所病毒容易聚集,孩子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被感染。
(四)饮食与营养
1. 保证营养均衡:为孩子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提供支持。
2.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避免食用隔夜饭菜,即使是放在冰箱里保存的食物,再次食用前也要充分加热。给孩子喝开水,不喝生水,确保饮用水安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选择新鲜、卫生的食品。
(五)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该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6个月-5岁的儿童是疫苗接种的主要对象,建议尽早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总结
手足口病高发期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从个人卫生、家庭环境、集体场所等多个方面做好防护措施,为孩子提供均衡的饮食,及时接种疫苗,并保持警惕,就能够有效降低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