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一系列感染性疾病,这类感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却相当高。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增多以及神经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临床病例报道呈上升趋势。
认识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
(一)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CNS)真菌感染是一类由真菌侵入脑或脊髓引发的严重疾病,虽罕见但致死率、致残率极高。其病原体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直接侵入或环境暴露感染人体,常见于免疫缺陷人群,但健康人群也可能因职业暴露或基础疾病感染。
(二)病原体
1.新型隐球菌:最常见致病菌,可引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多通过呼吸道吸入孢子后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2.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放线菌:常见于免疫正常人群,多因环境暴露感染。
3.其他真菌:如曲霉菌、毛霉菌(多见于免疫抑制患者)、念珠菌(多继发于严重感染或器械植入)。
(三)感染途径
1.血行传播:真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计数<100/μL、癌症化疗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或肺部真菌感染可能削弱免疫力或为真菌提供扩散途径。
2.直接侵入:头部外伤、神经外科手术(如脑部引流、腰椎穿刺)可能直接引入真菌;医疗器械污染(如脑室引流管)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
3.环境暴露:长期接触潮湿土壤、腐烂植物或鸟类粪便(如农业工人、建筑工人)可能通过呼吸道吸入真菌孢子;鸽子等禽类粪便中隐球菌浓度高,接触后未及时清洁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非特异性表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类似细菌性脑膜炎)。
2.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抽搐、颅神经受损(如视力下降、面瘫)、偏瘫。
3.慢性进展:隐球菌性脑膜炎可能隐匿起病,逐渐出现头痛、低热、体重减轻。
(二)诊断
1.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分析脑脊液是关键,但真菌培养阳性率低(需特殊培养基且耗时较长)。
2.影像学:头颅MRI或CT可显示脑部病变(如隐球菌性脑膜炎伴脑积水或肉芽肿),但早期可能无异常。
3.病原学检测:需结合墨汁染色、真菌PCR、血清学检测(如隐球菌抗原检测)提高诊断率。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一)治疗
1.抗真菌治疗
(1)诱导期: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需监测肾功能。
(2)巩固期:氟康唑(针对隐球菌),疗程需数月至数年。
(3)特殊人群:免疫抑制患者需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对症治疗
(1)控制颅内压:甘露醇、脑室引流(针对严重脑积水)。
(2)抗癫痫治疗:苯妥英钠、左乙拉西坦(预防或控制抽搐)。
(3)营养支持:肠内或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综合管理:
(1)控制免疫抑制状态,调整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增强患者免疫力。
(2)及时清除感染源,如拔除可能被污染的引流管,对鼻窦等感染灶进行冲洗。
(3)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4)积极预防并发症,如密切监测颅内压,预防脑疝的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预防
1.免疫调节: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患者需监测CD4计数并及时抗病毒治疗;器官移植后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
2.职业防护:高风险职业者(农业、建筑工人)佩戴口罩、手套,减少真菌暴露;接触鸟类粪便或腐烂植物后及时清洁。
3.环境控制: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堆放潮湿杂物;定期清洁空调、加湿器等易滋生真菌的设备。
4.疫苗接种:针对特定病原体(如隐球菌)的疫苗研发尚在探索中,但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减少继发感染风险。
结语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是一种需高度警惕的疾病,其诊断依赖于对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原学的综合判断,治疗需结合抗真菌药物与对症支持。预防关键在于控制免疫缺陷、减少环境暴露及加强职业防护。对于高危人群,定期监测与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核心。




